免费注册·RSS源·手机版·广告服务·成功案例·服务介绍·投稿中心·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食用油:48963353玉米:60102854QQ群:大豆:52200431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交易供应
  • 交易求购
  • 交易招商
  • 商情中心
  • 人才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jrs直播网电脑版>正文

5月制造业走弱,发改委一手抓政策一手促消费

2019-06-19 07:59:54来源:时代财经作者:柳军  梁施婷编辑:bianji2
分享到:
  6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目前宏观经济情况并回应了包括对制造业投资方面的问题。
  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增速均连续两个月下降。其中,多项制造业指标不如理想,例如1-5月制造业投资增长2.7%,增速相对放缓。另外,此前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49.4%,时隔两个月重回枯荣线以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制造业的走弱受到投资模式和投资质量转变的影响,在新发展业态和新组织模式下,企业更加偏好小批次、个性化和强研发,不再简单的追求投资的强度;同时,制造业新旧动能的转换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
  今年以来,制造业面临着巨大挑战。统计局指出,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数据来看,累计利润一直处于负增长态势。
  针对制造业的问题,孟玮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中包括落实好财税和金融政策,降低增值税税率、社会保险费率和工业电价以惠及制造业企业。
  目前,大规模减税降费取得成效。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1至4月增值税改革相关政策累计减少制造业税收896亿元。多个省份在近期也公布了1-4月减税成绩单,其中广东省新增减税达到672.7亿元。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指出,这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对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税费负担和融资成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他也指出,这些政策出台的时间比较密集,难免让部分企业对政策产生消化不良的情况,因此政府部门出台政策的时候既要选择好的出台时机,也要给企业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才能让相关的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从经济逻辑来看,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最终将用于消费、房地产投资以及出口等方面,而消费需求则主要决定了下游相关制造业行业的投资。
  在多项支持制造业的政策落地实施的同时,国家也正从需求端发力推动制造业发展,新一波关于“消费升级”的政策陆续出台。6月5日,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印发了《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以下简称“《方案》”),重点聚焦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领域。6月14日,发改委也以绿色消费为契机发布了《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采购高效制冷产品。
  “发改委出台的相关政策从消费端拉动供给端,如果消费者把这些政策充分利用的话,是可以通过促进消费来倒推制造业的发展的。”林江说。
  以《方案》中重点针对的汽车领域为例,政策的出台正戳中了汽车产业的痛点。今年以来,汽车制造业面临着较大压力,工业增加值除3月份增长2.6%外,其余月份均为负增长,同时汽车产量也处于连续下降的状态。
  对此,孟玮表示,目前政策重点围绕“推动产业产品提升,优化消费环境,打通回收利用环节”展开,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尤其着力在指导地方破除限制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已实施汽车限购的地方政府应加快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
  要落实消费升级、真正激发市场潜力、刺激居民消费,市场普遍认为还需要更多细化政策落地。“多项政策的配套需要跟上,包括放松汽车的限购、提升我国汽车的质量以及包括4S店在内的汽车保养体系的服务水平等,也是落实关于消费升级政策的关键所在。”林江说。
  1.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粮油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农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451-88003358 电子信箱:info#chinagrain.cn(请把#换成@)
粮油交易
热文TOP10
中国粮油信息网手机APP 广告
5月制造业走弱,发改委一手抓政策一手促消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