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召开的“农业农村部就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再一次强调了明年“非优势区水稻、玉米面积继续调减”的种植结构调整计划。
此言透露一个政策信息,国家是不鼓励非优势区种植水稻、玉米的,相应的补贴就会减少或取消。
比如:2019年黑龙江水稻生产者补贴地表水133元/亩,地下水则少了40元,只有93元/亩。
按照上述说法, 简单的分析有可能今年拿到93元的稻农们,明年也许一分都拿不到!以上内容仅供农家朋友参考
怎么办?
单纯依靠水稻价格的上涨和补贴已然行不通。近两年也不难发现,国家对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力度,连续的“调减”已经充分说明我国的水稻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即便可以有补贴、托市收购,水稻价格上涨的幅度也不会很大。
以黑龙江为例,水稻种植面积占东北水稻种植面积近6成,可谓是种植大省,对于稳定北方稻作区水稻生产、发展寒地稻作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即便如此,产量低、成本高等限制条件,也让黑龙江稻农们苦不堪言。
所以说,转变观念才是水稻种植用户在此等条件下实现“丰产又丰收”最有利内在因素。认清“价格是最好的风向标”。
提升种植技术,稻谷价格的走弱,有前瞻性的稻友们认识到,单纯追求一亩地到底可以多收多少粮食已经完全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我们农民更加关心的应该是一亩地到底可以变成多少钱!以前我们会说“稻花香”,现如今“稻花鱼”、“稻花虾”、“稻花蟹”的出现,更为苦苦挣扎的稻农们打开了另一扇“致富之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水稻品种的改良”,有足够可以放养的空间才可安全实现种养殖一体化,达到增产增收。
此外,种水稻也要有服务业的思维。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专业且精细的日本农业,一粒大米可以加进去很多“人文情怀”:大搞、特搞综合种养的同时,引入口感指数概念,加之外表精细的包装,美食家甚至是全民的充分参与,儿童教育的引入。结结实实的在大米上赋予了很多“故事性的东西”。拥有7000年稻作文明的我们,还缺故事吗?不,我们不缺故事!只要我们把故事讲好了,产品的附加值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优质稻谷、品牌大米的出现,让稻农们看到了希望。优质的稻谷、先进的设备和工艺、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推动了“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的出现。解决了优质稻种植规划滞后,稻谷品种多杂、稻谷品质不稳定等不理由产业发展的不利问题。加上日益完善、覆盖面与日俱增的“电子商务”的推动,为实现订单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产品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三产融合,提供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