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庐江县紧紧围绕减肥减药、提质增效的要求,以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活动为抓手,以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农药用量、提高水稻质量为重点,推动粮食生产向绿色高产高效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
精准施肥、绿色防控,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直接关乎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品质保障。作为“全国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庐江“两减”不再是简单的做减法,“减”的背后是“不减产”,“减”的结果是“增效益”。
截止目前,庐江县共实施水稻“绿色增产”模式示范片36个,涉及3.7万个农户、104个家庭农场、11个合作社、4个企业和197个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面积38.91万亩,约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23.6%。
据悉,过去的一年,农业大县庐江粮食总产达90.9万吨,增长4.8%,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水稻“绿色增产”模式示范区粮食增产5.9万吨,增收1.8亿元。“绿色增产”带来沉甸甸的收获,让一样的丰收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县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靠的却是过度的地力开发与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陪同笔者采访的一位庐江县农委负责人说,“这种简单粗暴的掠夺式生产,使增产压力越来越大,农业亟待转型发展。”
为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庐江县在技术路径上,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技术,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与此同时,庐江县大力培育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在水稻“绿色增产”模式中唱“主角”,创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技术示范“接地气儿”。
庐江县还将水稻“绿色增产”模式与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相结合,安排骨干农技人员到示范片一线开展试验示范,进行包片包户指导技术,实行绩效考核、奖惩挂钩,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传递、裂变的快速“绿色通道”。
庐江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去年实施“绿色增产”模式的水稻亩产同比增产110多斤,节肥解药率达到6.3%,解决了肥药大面积使用做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在农业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普遍增高的情况下,实现亩均增收。
(人民网-安徽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