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RSS源·手机版·广告服务·成功案例·服务介绍·投稿中心·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食用油:48963353玉米:60102854QQ群:大豆:52200431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交易供应
  • 交易求购
  • 交易招商
  • 商情中心
  • 人才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jrs直播网电脑版>正文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2018-08-13 09:04:45来源:今日粮价作者:今日粮价编辑:xwbj1
分享到: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提供的信息,自2017年底的播种期开始,国内小麦北方主产区在生长周期中多个关键时点遭遇恶劣气候冲击,播种面积和单位产量均受到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在冬播时期,河南等部分地区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小麦播种推迟,这一方面影响了小麦播种面积,另一方面也导致部分小麦前期积温不足,后续生长受到影响。而在清明期间,河南、山东局部地区等主要小麦产地出现持续低温,小麦大面积冻伤,后续出穗较少。最后,在灌浆收获时期,安徽等地连日降雨、日照不足,小麦灌浆收影响,且部分小麦在潮湿天气的影响下出芽霉变,产出品质下降。

  虽然恶劣天气导致小麦收获情况受损,但从减产数据来看,自然因素并不足以解释小麦收购量的大幅收缩。相比之下,小麦质量下滑造成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

  对于部分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品质不达标的夏粮作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于7月20日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灾地区夏粮收购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帮助受灾地区农民减少损失,积极妥善处理超标小麦等问题,避免出现农民‘卖粮难’,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收储制度调整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相较于减产,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收储制度调整,叠加上灾害导致的小麦质量下降,才是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2004年,为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国务院印发 《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正式启动。
  2005年和2006年,针对水稻缓和小麦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正式实行。发改委会在每一年春播之前发布粮食的最低收购价,随后在粮食收获后委托中储粮等国有粮食企业向农民收粮,收购价格不得低于之前公布的最低收购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开始实行针对玉米大豆等价格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较高的作物品种的临时收储政策。临时收储在具体实施上与最低收购价政策相似。发改委每年会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实施一次收储或多次收储,确定收储的价格和总量,并委托国有粮食企业对粮食进行收购。临时收储的总量由粮食市场的价格行情决定,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市价行情较好,则没有必要进行收储(2009-2011年玉米收储就曾暂停)。

  由于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托市作用,加之国家对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进口数量的严格限制,国内小麦价格和玉米价格与国际价格并无太大关联。

  近年来,国家逐渐开始了对主要粮食作物的收储制度改革。在最低收购价和收储制度的作用下,部分粮食作物价格市场化程度较低,且产需平衡出现问题,库存高企。自2010年起,我国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400公斤,而2016年国内玉米库存高达2.66亿吨,库销比也达141%,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凸显。

  2014年起,收储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进。收储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有两点,第一是推进粮食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第二是缓解玉米等作物的库存压力。2015年,我国首次下调玉米的临储收购价格。2016年,针对玉米的临时收储停止。同年,我国下调了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格。2017年底,继玉米和水稻之后,我国首次调低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这标志着粮食作物收储制度的全面改革。
  在2018年的小麦最低价收购工作中,小麦的收购价格被设定为115元/50kg,较2017年下降3元/50kg。更为重要地,今年印发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还提高了收购粮食的品质要求,小麦作物的收购要求由过往的五等提高到三等,但今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小麦品质出现明显下降,不达品质要求的小麦在今年的收储工作中被拒之门外。

  同时,质量较高的小麦可能出现惜售情况。一方面是小麦收购价下调,另一方面则是全球小麦主要产区今年也遭受不同程度灾害,导致全球小麦产量和质量双降。这也就使得部分农户对后续高质量小麦价格看涨,从而不愿以收购价出售。

  综上,在粮食收储制度调整的背景之下,小麦收购品质门槛的提高,叠加灾害导致小麦质量下降,使得达标收储小麦数量下降,是今年我国小麦收购总量大幅放缓的主要原因。
  1.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粮油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农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451-88003358 电子信箱:info#chinagrain.cn(请把#换成@)
粮油交易
热文TOP10
中国粮油信息网手机APP 广告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