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预计受春节前饲料企业备货意愿增强、整体供应仍显偏紧的影响,在油厂挺粕抛油策略不变的气氛中,菜粕价格或将"重整旗鼓"、重心上移。
宝城期货认为,尽管国内菜粕价格在10月底便提前进入"冬眠"模式,并在11月份受需求淡季冲击,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弱势,但12月份以来,在报价跌破3000元/吨大关之后,跌势趋于放缓,且不乏期现价格"比翼双飞"的反弹结构出现。
备货需求或未雨绸缪
在整个11月份,全国气温自北向南全面回落,使得水产养殖业逐渐进入"萧条期",导致菜粕市场的上涨引擎熄火,而呈现出年内的"致命"下跌走势,各地价格普遍调降250~350元/吨,全国均价则从3250~3300元/吨的高位下滑至3000元/吨之下。
但是,进入12月份尤其是中旬以来,在期货市场震荡回升的激励下,现货价格也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并一度与期货盘面"两翼齐飞",期现价差几乎回归至合理水平。
笔者认为,这种事实的沉淀主要与市场对下游饲料厂年底备货需求预期有关,根据采购节奏,春节前后甚至到明年一季度,各水产饲料厂商便会逐渐储备明年4、5月份供应青黄不接时期的菜粕库存,而当前长江流域主要油厂的菜粕库存接近为零,一旦下游备货趋于正常或有所回暖,价格则必将在较高水平获得新的平衡,以调配供需情况。
其实,从近3年历史走势来看,虽然每年年底菜粕市场缺乏强劲反弹的意愿,而且相对价格往往会处于年内偏低水平,但次年开局并不会继续走软,反倒会呈现出底部夯实的动能,并酝酿新的上涨行情。预计今年最坏的时刻或已过去,且有望重演历史,价格底部也有望日益整固。
新增供应将依赖进口
目前,国内冬菜籽供应基本断档,春菜籽则少量上市,使得国产菜籽货源较为紧缺,内蒙古油厂挂牌收购价为5100元/吨,青海收购价则为5500元/吨左右,但整体收购难度较大。这种情形限制了菜粕的产出,导致新增供应只能依赖于进口菜籽,给予现货商一定的挺价空间和动机。
虽然全球油菜籽市场将迎来丰产期,使得国际菜籽价格连续下挫,且市场预期2013年国内菜籽进口量将接近350万吨,有利于菜粕供需环境的改善。但由于福建、广东均有进口菜籽船期延误现象,10月份菜籽到港量不及预期,而因"进口菜籽被查获有害生物"的事件,或将继续放慢春节前菜籽的进口速度,导致菜粕供应仍存在部分断档的情况。这种寄望于进口的市场氛围极容易被到港速度所干扰,加上菜籽转化为菜粕需要一定时间,对菜粕价格的影响也存在缓冲效应。
据了解,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日前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广西防城港检验检疫局从一批重6.2万吨的澳大利亚进口菜籽中截获大量软体动物死虫,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潜在威胁。一旦该事件升级,极有可能对后期加拿大菜籽装运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在当前国内菜粕供应重心集中在贸易商手中的背景下,只要进口渠道不畅,贸易商必定会提价销售,2700元/吨的菜粕价格可能已被低估。
油厂挺粕策略会延续
尽管菜籽类期货市场油粕比价在10月份出现触底回升走势,使得交易商一度增强了做多菜油的信心,但好景不长,自11月中下旬之后油粕比值又重回下跌通道,而现货市场比价关系则始终没能出现改观迹象,持续维持底部徘徊、重心下移的走势,这种对比令菜粕市场依然会是整个压榨环节效益中的"重头戏",油厂的挺粕策略也不会改变。
目前,国内四级菜油均价勉强挣扎在8000元/吨的整数关口,其中,四川200型(浸出)四级菜油集中出厂价为8200元/吨,张家港毛菜油成交价在7600元/吨左右,广西、福建等地明年1月出售报价仅为7400元/吨,且整体成交低迷、终端走货清淡。
由于进口转基因菜油流入国储库的负面影响仍未完全消除,而陈油抛售预期不断增强又接踵而来,使得菜油现货市场将延续"沉底"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油厂为维持一定的压榨利润,必然会增强对菜粕的挺价力度,从而限制后期菜粕价格继续大幅走软的可能性。
(沈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