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是腊月二十,蛇年的脚步更近了。居民购买年货的热情也更高了,大米走货继续加快,并带动部分地区大米价格有所走高。但总体上看,2012年的大米行情是较为惨淡的,整体走势甚至弱于稻谷。大米行情较弱的原因何在?是大米需求不足还是另有原因?本文试分析如下:
国内大米需求较旺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刚性增长,我国食用大米的人口持续增加,加上工业用大米需求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而不断提高,我国大米需求保持了稳步增加的态势,并拉动国内稻谷需求不断增加。据国家相关部门预计,2012/2013年度国内稻谷需求将达20150万吨,较上年增加310万吨,这是我国首次达到20000万吨的水平。其中,食用消费预计为17200万吨,较上年增加300万吨,饲用和工业用需求2826万吨,较上年增加226万吨。增长势头可谓强劲。而从供应方面也可以看出大米需求十分旺盛。据统计,2012年1-12月,全国大米产量达1.077亿吨,同比增长23.33%。
在国内大米加工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大米进口也大幅增加。据海关最新统计,2012年中国进口大米231.6万吨,同比增3.1倍,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同期出口大米27.9万吨。同比减少45.9%。全年净进口达203.7万吨。另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进口精米260万吨,较2011年的57.5万吨大幅增长。由于大米的保存期不如稻谷,一般大米产出后基本要被消费掉,由此可以推断出2012年国内大米需求总体仍增长较快。
国内大米走势弱于稻谷
虽然2012年我国大米需求较为旺盛,但大米价格并没有因为需求的推动而持续走强,相反却呈现出冲高回落的走势,且整体走势弱于稻谷。
米弱稻弱的原因
稻谷和大米,一个为原料,一个是加工后的成品,一般来说价格走势基本一致。但受政策或者消息等影响,稻谷和大米的走势有时会有所差异,出现有强有弱的走势。导致2012年稻强米弱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原因大体如下:
供应充足,大米市场竞争激烈
虽然国内大米需求旺盛,但产量增长也更快,供应更为充足。这是因为国内大米加工能力一直过剩,只要原料有保证,需求一般会迅速得到满足。在稻谷生产实现“九连增”后,原料收购不成问题,因此,米企之间的竞争一直较为激烈。而在国内大米加工产量增长的同时,国外大米也汹涌而入,进口出现大幅增长。使得国内大米供应更为充足,竞争也更为激烈,谁也不敢轻易提价。加工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有时还进行低价促销,甚至采取保本销售策略,导致大米走势相对较弱,企业经营也显得较为艰难。据了解,2012年,相当多的加工企业营利水平较上年明显下降,部分加工企业经营较为困难。
收购政策对稻谷与大米走势影响不同
2012年,国内稻谷市场因多次受到政策干预而出现政策性上涨或反弹。一是春节后国家大幅上调了2012年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受此提振,稻谷市场率先上涨,大米市场被动跟涨。二是因东北地区自2011年11月启动了临时收储政策,大量粳稻粮源进入国储又未及时轮出,导致二季度后粳稻市场一度出现偏紧,推动粳稻市场上涨。三是2012年11月中旬东北地区与安徽启动了最低收购预案,稻谷市场在政策托市支撑下率先企稳。由于托市政策首先针对的是稻谷,因此政策的实施,往往是稻谷市场率先上涨或反弹,而大米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因供应充足只能被动跟随,走势相对较弱也就不足为奇了。
低价进口大米的冲击
2012年国内大米进口激增,这不但增加了国内的大米供应量,而且进口大米总体价格较低,也相应拉低了国内大米的价格水平。据了解,2012年12月中旬从越南进口的大米平均价格约为每吨410美元,而同期国内稻谷主产区的籼稻收购价格均在410美元/吨以上,大米价格高达600美元/吨以上,可见越南等国大米价格的低廉。而据海关统计,2012年越南大米占进口总量的66.7%、巴基斯坦占25%,泰国占7.6%,三国占进口总量的比重高达99.3%。从越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进口的此类大米占总进口量的92%以上。大量低价进口米进入国内,势必拉低国内大米的价格总水平。同时,部分企业还采取在大米中掺兑部分低价进口大米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此举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大米价格的上涨。
大米副产品价格较高
由于2012年饲料需求旺盛,大米副产品价格较高,加工企业副产品收入提高,也使得企业对大米价格挺价意愿减弱。据监测,2012年底,湖北武汉地区米厂油糠出厂价1.05元/斤,较年初上涨0.10元/斤;浙江衢州米皮糠批发价1.25元/斤,较年初上涨0.15元/斤。同期碎米与砻糠的价格也较好。副产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弥补了加工企业因大米行情低迷的损失,也削弱了企业挺价的意愿。
预计2013年大米价格仍难强于稻谷
虽然大米与稻谷走势总体将趋于一致,而2012年大米走势又弱于稻谷,新的一年大米价格强于稻谷的动力增大,但由于上年导致大米价格走弱的因素未发生根本改变,预计新年大米价格仍难强于稻谷。
一是最低收购价上调基本确定。上年12月发改委、财政部以及农业部的均表态要提高2013年稻谷等粮食最低收购价,新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上调应无悬念。稻谷最低收购价上调一方面很有可能刺激稻谷市场再度走强,大米仍将扮演配角。另一方面也将继续提高农户的种稻积极性,稻谷产量有望继续丰收。如果2013年稻谷丰收,稻谷供应将继续改善,下半年新稻上市后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也有可能导致稻谷价格强于大米。
二是大米进口居高不下。从目前来看,国际大米供应形势较好,价格仍保持相对平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而随着稻谷最低收购价的继续上调,国内外大米价差将继续拉大,这可能刺激大米进口继续增加。而低价大米的进口仍将对国内大米价格构成一定的冲击。
三是饲料需求旺盛,副产品价格仍将较高。2012年11月以来,国内生猪价格持续上涨,养猪的效益大幅好转,可以预计新年生猪的饲养水平会高于上年。而早在此前,牛肉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受此带动,羊肉的价格也出现了跟涨,这也有助于该行业的发展。养殖业的向好必将提高饲料的消耗,由此也将增加大米副产品的需求,推动其价格走强。而副产品价格走高,大米价格上调的动力也会有所减弱。
(吉林粮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