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来年前,我们吃饭前要淘米,一淘就是三四道水,米水仍是乳白色。现在的米用水一冲就干净了”。今年2月27日,本报报道了因仓储不当与过度加工等因素,江西一年损耗的粮食超40亿斤,过度加工成最大的损耗环节,此后不断有读者来电话询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只吃得到精米,过去的糙米、加工次数少的米为何在市场上难觅踪迹?记者日前走访市场了解到,市民在市场上买到好看、价高,但营养成分大量丢失的精米,损耗的部分进入其他生产领域,消费者还得为其埋单。
糙米量少价高变“杂粮”
在南昌市北京东路一大型超市,记者看到,糙米均是装在玻璃柜中以散装形式出售,与其他杂粮摆放在一起,标价高达5.6元/斤,比散装精米贵2元多。销售员介绍说,糙米营养价值虽高,但量少、口感略显粗糙、烹制时间偏长,消费者一般是买回去煲粥、制浆等,相当于杂粮,不是用来煮饭吃,因而销量较少,超市只少量进货。在农贸市场或粮店内,则很少见到有糙米卖。
超市里卖的精米中,散装的普遍在每斤2~3元之间;包装好的米就偏高,10斤装一袋的,一般都在30~40元之间;有的高达五六十元。
精米过度加工营养低
本月上旬,在南昌县一大米加工厂,记者看到厂区内稻谷脱壳、大米抛光及包装等,形成流水线式生产。该加工厂经理李华荣告诉记者,他们厂既代加工,也生产自己牌子的大米。精米要经过3~4次加工是十分普遍的,有的大米商家甚至要求加工五次。以926优质晚稻为例,收购价较高,去年为每百斤160~165元,脱壳后能出米75斤左右。加工4次后,就只剩58~60斤了。有商家嫌加工4次仍不好看,又再进行一次抛光,得再损失两三斤米。实际上,越光亮的大米,所加工的次数越多,但营养成分损失得也越多。
糙米营养价值高,损耗又少,为何市场上卖价高过精米?李华荣称,超市里卖的糙米主要是产量低的稻谷加工而成,不是主餐所食用。另外,精米一般能保存3~5个月,而糙米由于表皮含营养元素多,不易存放,只能放一两个月,时间长就会发霉或长虫。
记者在加工厂发现,大米加工次数越多,米香就越淡。省粮食局行业处有关人士称,兼顾大米的口感与营养,加工两次比较适宜。为了卖相,建议加工也不要超过三次。
消费者为过度加工埋单
据李华荣介绍,稻谷加工成精米,产生了大量损耗,但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并没有浪费掉。100斤的926优质晚稻,若加工成58斤优质精米,会有碎米约15斤,其余的是谷壳、细糠,米糠中会混有小部分碎米。碎米也分档次,加工三次以上产生的碎米,基本上是好米碾断后形成,用来做饭吃,味道和好米基本没啥区别。好点的碎米,卖给米糖加工企业、米粉厂、年糕厂等;差点的碎米,卖给啤酒厂、米酒厂。综合下来,每百斤碎米可卖150元左右;谷壳约300元/吨;细糠主要用作饲料,每百斤可卖110余元。
“稻谷加工成精米,米价基本能维持稻谷成本,加工过程损耗的碎米等,贴补加工费用及形成利润。”李华荣称,过度加工损耗的碎米,商家一般会折算到米的成本上,最终由消费者埋单。
大米从批发到零售环节如何?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大米经营户黄先生告诉记者,蔬菜从批发到零售,加价五成以上很正常。而每斤大米批给零售商,也就三、四分钱的利润;粮店、超市里大米的零售价,每斤比批发价一般高出0.2~0.4元。因此,从加工环节减少损耗,有利于从源头降低米价。
过度加工米企“少赢多输”
多次抛光后,大米价格越高,加工企业是否获利越多?李华荣说,近年来,国内稻谷收购价逐年提高,加上人力、仓储、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大米加工已日益变成微利行业,规模小的加工厂面临倒闭的困境。在一些品牌大米的带动下,促使非品牌米也过度加工,因而产生的损耗也就加大。
大米的过度加工,消费者吃到了好看、价高但营养价值不高的米,加工企业获取的利润也有限。消费者成为过度加工中的绝对输家,而加工企业赢家也不多。
减少过度加工,减少浪费,保持营养,成了消费者的关注热点,也希望以此促进企业生产转型。
(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