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万物复苏,虽然大田里仍是一片荒芜,但辛勤的农户已经在自家开始了紧张的春耕生产。而科技在农业上的更多应用,则让农民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上,少了一分忙碌,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在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里,一座高约5米、宽约20米、长约100米的蓝色硬塑大棚房格外醒目,正面的“催芽车间”4个字显得十分规范。走进车间,一股浓浓的焐稻子的香味扑鼻而来。门口左边摆着一台电脑。屏幕显示,一套名为“智能水稻芽种生产控制系统”的水稻催芽系统正在运行着。大棚里,还有三座白色的方形大水箱,每座水箱上,都有数据线接出与电脑相连,实现了水稻催芽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节水温。与此同时,不远处的近60栋温室大棚内,由水稻育苗机制作完成的苗床通过传送带运送到工人身边,再被整齐摆放到地上——这就是该农场工厂化育苗的现场。九月丰家庭农场负责人肖建波告诉记者,他今年耕种了270公顷水田。以前催芽一次也就几百斤,要20多次才能完成。肖建波说:非常不方便,大棚啊、火炕啊都利用上了。现在这套系统满负荷运转的话,一个箱催1万斤,一天一宿就催完了。
肖建波还说,他们全镇的催芽工作都能在这儿完成了。而这套智能催芽系统与床土筛选机、自动育苗机配合,形成了农场完整的工厂化育苗系统。整套系统,从筛土到摆床,工人能省近50人,育苗时间缩短3倍多。肖建波还说:它的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而且播种非常均匀,出苗整齐、一致。效果啥的各方面都非常好。
据介绍,去年吉林市全地区已建成了8个智能催芽系统,较传统土法出芽率高、齐整,有效解决了传统催芽后出现的苗弱、秃长的毛病,有利于后期机械化插秧和管理使农民实现增产。今年更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动态采集,田间生产作业管理实时监控,建立数据库、数据上传,并与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网络互动。可视农业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吉林大米“私人定制”。消费者通过可视网络平台,从网上随时随地监控农场种植的全过程,也可促进农民增收。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邓吉鹰说:可视农业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最短距离地把消费者和种植者拉近,实现可视、透明。并提供一套全年可追溯的农业数据。今年全市要上20多家这样的可视化基地,打造咱们吉林市这么一个覆盖外五县四城区的水稻典型种植基地。通过互联网的这种方式,通过消费者的远程监控,通过市场化的这种监督,打造咱们吉林市特有的追溯方式,这样有机地把市场、消费者和种植者结合起来。
今年吉林市计划粮食播种面积72万公顷,其中,水稻14.9万公顷。从近日开始,吉林市各地催芽育苗工作已经陆续展开,预计4月20号前完成水稻育秧。针对目前的天气情况,吉林市农技推广中心农业专家建议广大农民:育苗前,要先要提前建好育苗大棚,以提升苗床地温;要掌握好浸种时间,以100度积温最佳,这样,才能保证出芽好、苗齐整,方便后期田间管理。
(李宣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