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前,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3%;而在三次技术革命的催生下,现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人口和规模的急速膨胀,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城市。
科技带来了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同时,负效应也在城市人的吃穿用行中滋生:能源紧缺、气候变化、粮食危机、公共健康……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未来城市如何实现发展动力、方式的转变?
20日,在题为“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的上海世博会无锡论坛上,与会的政府官员、科学家无不给出这样一个答案:科技创新。
万钢: 未来可感知的城市理念
依靠传感、信息、智能等技术,构建以物联网、互联网和通讯网为基础的城市神经网络,将实现对城市交通、环境质量及公共安全的感知,将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对城市的运行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描绘的“未来可感知的城市理念”图景。
这将“使未来的城市成为充满活力、可感知’和自适应’的生命体’。”万钢同时认为,“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代,也就是城市能源逐步实现多元化,将由单纯的依靠化石能源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与各种节能新技术的转变。”而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在万钢看来也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
近两百年来,城市的发展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目前中国城市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万钢说。
他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已逐渐成为推动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位中国科技部的“掌舵人”称,中国政府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加快城市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我们的重点放在两头,一手抓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一手在应用推广和开拓市场,使科技的成果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万钢说,面向未来,中国政府将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市场引导,并加强信息、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广。
“让科学与技术推动城市未来快速发展,让科学与技术支撑城市未来和谐发展,让科学与技术引领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万钢用一连串的排比来强调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巴里·马歇尔:现代城市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新科技解决
“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们迅速发现问题,并加以应对。”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西澳大利亚大学临床教授巴里·马歇尔举例,在“非典”暴发时,中国广州和香港的医生们迅速地发现了这种病毒,在两个星期内这种病毒的基因就得到了测序。而在今天,这样的过程只要一两天就可以完成。“这意味着创新科技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他说。
那么,哪些新科技呢?马歇尔认为,沟通非常的重要,可以给人们提供早期的预警。“现在世界上人们使用的新工具,例如Twitter,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到国际互联网:你可以说,今天我生病了。如果数以百万计的人都这么做,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快获得信息。”
作为生物和医学家,马歇尔强调,人类可能受关节炎、癌症等的威胁,但新的材料、人造心脏或者是人造支架,可以来应对所有的病毒。
他称,现在这一代人,即便有空气污染、不良的饮食习惯,现在的科技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很多负面影响都被高估了。
“只要保持经济的繁荣,应用新的科技来解决现代城市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过上美好的生活,不需要做出太多的牺牲。”马歇尔说,“我想告诉大家,在诺贝尔奖章背面说的一段话,给那些通过发现新知识造福人类的人。这一理念在今天比在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重要,这个理念体现在我,在帕斯的实验室,也体现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袁隆平: 杂交稻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人是城市最基本的载体,而民以食为天。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有专家估算,现在每1公顷所生产的稻米,可以提供27个人的粮食,而到2050年,1公顷土地必须要养活43个人。如何保障未来的粮食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给出的答案是:“很幸运,我们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杂交水稻能够在保证粮食安全问题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在国外都有大幅度增产。”
“最近我们正集中精力发展超级杂交稻。”他介绍说,为了解决新世纪粮食的问题,一些国家和研究单位开展了水稻的超高产育种研究,最开始是日本,1981年启动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目标是在15年之内把当时产量提高50%。
此外,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在1989年开展了超级稻的研究,计划到2000年把当时水稻的产量提高20%到25%,也就是每公顷10吨提高到12到12.5吨。“据我所知,目前他们都还没有实现他们的目标。”袁隆平说。
中国农业部从1996年开始立项中国超级稻的计划,现在已经立项了第三期,指标每公顷13.5吨。“2000年,我们实现了第一期的目标,此后,第二期的超级杂交稻提前一年实现了,亩产800公斤,每公顷12吨的指标。”袁隆平说,“第一期超级稻多养活7000万人口,第二期超级稻如果推广的话,又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
据袁隆平介绍,在国外,2009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已经有300万公顷,主要的国家是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和美国,其中发展中国家杂交稻表现得很好。原来稻米短缺的国家越南目前有1000万亩杂交稻,产量每公顷6.3吨,成为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国。
“杂交稻在新世纪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袁隆平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有7500万公顷种植杂交稻,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增产的粮食1.5亿吨,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为了帮助其他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愿意、乐意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他说。
(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