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泉州,原本仅是将稻谷脱壳加工成大米的粮食加工行业,通过不断研发探索和技术改造,整个产业链上可以产出4大类14种产品,如今正逐步建立一条产品多元化、附加值最大化的产业链延伸之路。
以1吨稻谷为例,首先进入剥壳车间,大约有62%左右的产品是优质粳米;12%左右的碎米、节米进入制糖车间,提炼成为淀粉糖;10%左右的油糠经萃取提纯可以成为稻米油;剩下的16%左右的谷壳被加工成“饲料粗粮”,或进入发电车间,通过燃烧释放热能转化为电能,剩下的谷壳灰可以经过深加工变成活性炭、多晶硅。
金穗米业董事长林建全告诉笔者,稻壳是很好的热能燃料,2吨稻壳可代替1吨原煤用以燃烧发电。目前,其设在安徽合肥的分厂“稻壳燃料热电联产项目”已经开始运转,接下来还将用稻壳灰生产水玻璃、白炭黑、活性炭、多晶硅等产品,变废为宝,开发出更多的谷物副产品。
“正常情况下,200斤稻谷提炼3两油,稻米油是附加值很高的谷物加工副产品。”业内人士林琮霖近日表示,稻米油富含人体所需的谷维素、维生素E等物质,可以降低人体血清中胆固醇浓度,在欧美国家是备受青睐的健康食品。
“通过提取稻米油实现稻谷加工无废料、无污染、全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收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红利。”泉州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本地加工产出的稻谷米糠都用来替代大豆、花生榨油,每年至少可为国家节约用以种植油料作物的耕地100万亩以上。“近年来,随着精深加工技术的提高,稻谷副产品的综合有效利用正成为相关企业培育的利润增长点。”泉州市粮食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仅仅停留在稻谷粗加工上,利润率普遍不高,而精深加工是整个行业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
业内人士肖德祥介绍,目前的技术条件已经可以在加工生产优质大米的同时,实现稻壳发电、供热、加工活性炭、多晶硅,米糠榨成油,油又提炼成保健药物,从而不但可以卖大米,还能卖电、卖油、卖药、卖硅、卖热能。
(吕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