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碾米机的轰鸣声,稻谷瞬间变作一粒粒白花花的大米。连日来,在奉贤庄行镇华四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天都有50吨今年刚由本地稻谷加工成的新大米,送往全市各大超市,让市民在第一时间能够品尝新米。
据了解,今年,奉贤种植的水稻又是一个丰收年,全区1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超过586公斤,并已连续11年丰产丰收。青村镇的千亩示范片,通过水稻高产创建以及各项农业集成技术的应用,创下了平均亩产接近800公斤的亩产记录。
家庭农场经营显成效
马国忠是柘林镇法华村的一名普通村民,自2013年成立家庭农场以来,经过1年多的发展,他的农场正朝着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目标迈进。
“去年,我的家庭农场167亩水稻收成在18万斤左右,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望着晒场上喜获丰收的稻谷,马国忠说,今年,他的家庭农场扩大至186亩,发动儿子一起参与农场的经营;同时,他还购置了一批农业生产机械,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稻的收成又增加了不少,每亩产量接近600公斤。
柘林镇农业服务中心书记胡天明介绍说,推出家庭农场运行机制后,柘林镇粮食规模化种植已近万亩,占全镇水稻种植面积一半左右,不仅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提升,而且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后,家庭农场主们经营耕地的效益也大幅提升。
机农一体转变生产方式
走进庄行镇马路村上海美仁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这里的农机设备既先进又齐全。在农机仓库里停放着8台拖拉机、4台收割机、4台插秧机、1套育秧流水线以及7辆农用挂车。合作社负责人蒋仁荣介绍说,在政府的扶持下,1年多来,合作社逐步置办起了这些家当,而且紧邻一墙之隔,就是村里的大型粮食烘干设备,一次就能烘干好几十吨粮食,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今年,这个合作社自营的706亩土地,从育秧、耕地、插秧、收割基本实现机农一体,水稻亩产达到575公斤,比去年增幅不小。马路村村主任王海平说,把村里闲散农机手整合到一起,实现机农一体化后,全村农机设备统一调动、作业,大大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既方便农户又减轻农户的经济压力。
水稻连年丰收,离不开农业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区农委粮食科科长徐俊说,近年来,区农委结合科技入户,建设高产创建示范方,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田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同时还推广了直播稻群体质量调控技术,小苗机械育秧及其大田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生态防治病虫害和绿色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中国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