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常年种植粮食110多万亩,总产45万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4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强化粮食生产责任制,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提出了“增加早稻10万亩,努力争创标兵县”的工作目标,并通过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分类考核、扶持大户发展、狠抓技术服务等措施,有效推进了早稻生产发展。据育秧面积和栽插情况,预计早稻实际面积比去年增加近7万亩以上。
一、领导重视,层层落实责任。今年,县委书记田自力同志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上任便带领农业局长和农办主任深入24个粮食主产乡镇开展粮食生产调研,要求将粮食生产列入县政府主要经济目标,并就面积、布局、产量作出了具体要求。县人民政府县长谢春生同志在县委工作大会上,提出“增加早稻10万亩,努力争创标兵县”的工作目标,明确粮食生产实行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县直单位“行政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县级领导联乡镇、粮食生产督导员驻村组、县委督查室和政府考评办联合督查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所有乡镇党委书记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递交了责任状,县委县政府又先后组织了2次早稻生产督战会,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责任的层层落实。
二、双重奖罚,严格分类考核。2014年,县财政预算安排600万元用于粮食生产的考核奖励,重点奖励早稻扩种和集中育秧计划落实、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和先进村、高产示范片、优秀种粮大户。同时,为调动各乡镇抓粮积极性、增强创先争优的氛围,让传统先进乡镇有压力、有动力,又让粮食生产基础相对较薄弱的乡镇能争先争优,县政府又根据各乡镇耕地面积、地形地貌、生态特点、种植基础等将乡镇分为一、二、三类,分类型制订了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分类考核评比,对各类乡镇分别评出1、2、3名,分别奖励10、7、4万元,并在县委县政府乡镇小康社会建设千分制综合考核中分别记50、48、 46分,对各类型中位列倒数第一的乡镇,在县对乡镇预算经费中分别扣5、3、1万元,在县对乡镇综合考评中记分为20、18、16分。双重奖罚将过去由乡镇长负主责、主管具体抓的局面变成了乡镇党政齐心合力抓、乡镇村集中力量抓落实的局面,进一步落实了一把手责任制。
三、转变方式,扶持大户发展。针对粮食生产效益较低、农村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现状,今年,县委县政府突出抓转变增长方式、转变经营方式,大力宣传和引导土地合法流转,鼓励有能力、会经营的种田能手大胆承包田土,努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种粮效益。据统计,全县有100亩以上种田大户 376户,较上年增加302户,共承包水田119013亩,较上年增加92649亩,种双季早稻95000亩,较上年增加76689亩。如冬塔乡种田大户赵沈阳去年承包水田200亩,今年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承包水田670亩,新购插秧机2台,旋耕机1台,早稻种植650亩,全部采用杂交早稻品种,全部采用水稻机械化生产,不仅自己扩大了种植规模,更带动了邻村大户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扩面提质增效。
四、强化服务,突出科技增效。为提高种粮效益,县直的农业、农机、经管、财政联合组织了“科技下乡、政策入户”活动,把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送到农户、把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方式宣传到农户、把农业科技、农业经营、农机使用技术培训到户,以科技促进种粮效益的提高。同时,重点抓好5个万亩、10个5000亩的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建设,大力推广良种、集中育秧、水稻机耕机插、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技术,解决了农民技术难到位、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全县早稻达到100%的良种,完成早稻集中育秧面积11.55万亩,早稻机插面积5.5万亩,签订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9.8万亩。解决了农民特别是大户和合作社想种田怕种田的后顾之忧,种粮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双季早稻面积的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