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随全国着名节水技术专家、市水利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奕永庆来到位于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附近的“水稻喷灌”示范区,站在田头看两块对比的稻田,中间仅隔一条田埂,北面一块稻“黑穗斑斑”(黑穗病),田中的牌上写着“群习灌溉”;而南面一块稻穗金黄,谷粒饱满,这块田的牌子上写着“微喷灌溉”。同样的水稻品种,同样遭遇连阴雨,为什么发病率高低差异竟如此明显?
经河姆渡镇农技人员测算,这块“微喷灌溉”示范田今年晚稻仅灌水4次,灌水量为38立方米/亩,比原来的薄露灌溉节省40立方米/亩、节水51%,而亩产量达到590公斤,增产77公斤/亩、增产率为15%,突显了“水稻喷灌”节水和增产的潜力。
奕永庆告诉笔者,这个水稻节水灌溉示范区,早在18年前就由余姚市农村水利管理处和河姆渡镇农技站共同建立,1998年至2012年间开展了水稻无水层灌溉试验,获得可喜成果:平均每季比“群习灌溉”少灌水202立方米/亩,节水率为76%;增产82公斤/亩,增产率达18%;近3年进行水稻喷灌试验,节水增产幅度更大,节水86%,增产30%。
余姚市从1993年起推广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水稻不用水中泡,干干湿湿产量高”,“水稻要水又怕水,灌水太多反有害”的观念影响了一代人;1998年起,示范水稻无水层灌溉;2013年以来,试验水稻微喷灌溉。据测算,如大面积推广这三项技术,每亩水稻分别可以少灌水100立方米、200立方米和300立方米,减少肥药流失10%—30%,节电5度—15度,同时增产5%—15%,一举多得。
目前,余姚市水稻灌水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灌溉用电量比实际需要多一倍以上,农灌电费成为村级经济的一大负担;水肥流失成为农村河道的污染源之一;由于田间湿度过高、病多易倒,使水稻没能达到应有的高产。袁隆平院士指出,不仅要有良种,还要有良田、良法和良态,水稻节水灌溉就是“良法”的重要内容。
据奕永庆介绍,若采用水稻节水灌溉,遇到暴雨时,田间能多蓄50毫米—100毫米雨水,20万亩农田可以多蓄雨水1000万立方米。
这项技术,既可防洪水、治污水,又是抓节水、保供水的有效措施,还能促进粮食增产,他建议应该持之以恒、大力宣传推广。
目前,余姚市已有几户水稻种植大户要求安装微喷灌溉设施,安装使用后既可以喷施沼液、节省劳力,又可以控制灌水、减轻水稻病情。余姚市农村水利管理处计划近期在陆埠镇鼎绿农场建设400亩水稻喷灌示范项目。
(浙江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