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凤鸣镇菱角村,眼前是一片片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水稻,这是四川某民间水稻研发科研院所试验种植的“明登”系列品种,预计亩产在800公斤以上。四川省内的部分农业专家到基地了解水稻生长的相关情况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具有“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特点。
记者了解得知,这个民间水稻研发科研院的创建人是当地一位叫陈明登的农民,74岁的他已研究水稻30余年,曾辗转东南亚学习相关技术,回国后在老家继续研究高产优质水稻品种,为此不惜耗尽家产。
农村娃立志研究水稻 辗转东南亚“取经”
陈明登于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凤鸣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因为家贫,小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和那时候的大部分农村孩子一样,陈明登很小便干起了栽秧打谷的农活,也是从那时起,他和水稻结下了缘。
当年我国的水稻亩产仅仅五六百斤,陈明登脑子里冒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要是一亩田能多产几倍粮食该有多好啊,那样家里就有吃不完的粮食。”
这想法一出,就一发而不可收拾,陈明登拿出自家的粮食搞起了种子研究,活像一个“土”专家。然而,“白米饭好吃田难种,这第一难就是新品种的选育”,每年满怀希望的下种,不是烂掉就是坏死掉。
1982年,陈明登偶然听说,东南亚是世界水稻的主要栽植区和稻米产区,便决心到那里去学习技术,这一去,就是30多年。
30多年间,陈明登辗转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每到一个国家,一边打工,一边跟当地的水稻育种专家学习、琢磨、试验。他收集、整理、选育出上万份优质、高产、抗病的三系种质资源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明登终于培育出多个稳定成型的水稻品系和组合。
拒高薪回国成立研究院 培育水稻品种耗尽家产
陈明登告诉记者,国外专家对他的育种技术甚为赞赏,曾有研究机构要高薪聘请他,最高开出上百万的年薪,还提供别墅,接他家人前往。面对盛情挽留,陈明登毅然回到国内。
2014年初,陈明登回到四川眉山老家,成立了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研究院,在家乡继续开始自己的水稻研究新事业,他把多年来的积蓄全部投进去,没有办公地点,就把自己家当作办公室。
为了进行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陈明登在眉山市彭山区凤鸣镇流转了260多亩土地。他推出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稻种“明登15号”,2015年在成都、眉山两市多点试种,亩产均在800公斤以上,主要品质指标都在国标一级二级以上。
2016年,陈明登又在四川西昌、遂宁、崇州、新都、南部等地进行示范种植,他计划的产量指标为:川西平原地区800公斤以上、川中丘陵地区900公斤以上,攀西地区1000公斤以上。
通过试种发现,陈明登研究的三系杂交稻品种表现出高抗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的特点;生长期植株健壮、成熟期杆青谷黄、稻穗整齐、成穗率高、谷粒细长、着粒密;几乎无倒伏,适合机收。目前,在他的艰辛努力下,已培育出优质灿稻、灿粳稻、粳稻三系及两系组合杂交稻品种20多个。
四川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冯云清认为,陈明登所研究的水稻系列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普适性的特点。
听说陈明登的研究成果后,四川农业大学原校长、农业专家文兴田三次到基地去了解情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陈明登是经验丰富的农民育种家,依靠自有资金探索水稻优质高产之路,难能可贵,精神高尚。”
家中囤积数吨良种 水稻研究急需国家支持
在陈明登30年前修建的老房子里,记者看到,数间房屋里堆满了他近些年的研究资源——多达数吨的优质种子。陈明登说:“在种子没有通过审定前,只能堆放在这儿,希望能尽快得到相关部门的品种审定。”
陈明登称,30多年来,进行水稻研究已耗尽了他全部的积蓄,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变卖得差不多了,甚至朋友相赠的礼品也被贱卖成钱投入了研究。目前,他面临着试验基地租金成本高、基础设施差、田埂没硬化、无引水灌溉渠道等问题。由于没有专业的储存室,他只能把种子存放在家中。
虽然其研究的水稻品种好,但缺乏经费研究难以为继,陈明登表示自己正在积极争取得到相关政府部门支持。
眉山市彭山区种子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陈明登研究水稻属民间研究行为,未纳入政府研究序列,另外,种子尚未通过审定,暂时不能给予陈明登科研成果相关支持。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副处长游晓峰建议,“明登”系列水稻品种应该尽快申请品种审定证书,然后向科技部门申请成果转化项目,得到资金支持。
据悉,陈明登和他的研究所正在整理相关数据,个别品种将送有关部门审定。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