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豆粕期现价格在天气炒作下强势收官,9月再迎“开门红”,虽然利多效应延续有利于豆粕价格维持相对“亢奋”状态,但在美豆冲顶之后,市场将面临后天气市特征,恐高心态或使得交易商不敢再贸然追涨。而国内压榨利润的回暖对豆粕而言将是把“双刃剑”,在养殖需求存在变数的情况下,豆粕行情倾向于降温,饲料厂商不宜盲目大量备货。
天气升水存“踏空”风险
作为对国际大豆强势上行的回应,8月份以来国内豆粕期现价格持续攀升,天气升水迅速集结,不仅令此前被持续压抑的行情发生逆转,更造就了现货市场一片“繁荣”景象。
撇开自身供需面,豆粕本轮上涨的最大推手在于美豆天气炒作下的成本重心上移。受阶段性干旱高温天气困扰,美豆生长遭受压力,为多头点燃“一把火”,加之各大机构纷纷下调2013/2014年度美豆单产预估,使得炒作热度不断发酵,美豆11月合约直奔1400美分/蒲式耳的关键阻力。而这种余热也连续扩散至国内市场,令豆粕作价成本水涨船高,按照当前11月美湾船期4350~4400元/吨的大豆进口成本估算,豆粕成本已攀升至3950元/吨附近,较8月初提高400~450元/吨。
然而,风险因素也如影随形,随着美豆期货进入严重超买区域,1400~1450美分/蒲式耳依然是美豆11月合约较难跨越的“门槛”,毕竟变盘的时间节点正在日益临近。统计发现,从1983~2012年的30年间,美豆价格在9月上中旬触顶的概率高达90%,而今年或将继续遵循历史规律。由于天气状况远好于去年,预计价格顶部正在逼近,一旦美豆拐头向下,国内豆粕价格也将独木难支,过高的天气升水泡沫极易“破碎”。
压榨利润回暖是“双刃剑”
在油脂板块持续疲软的背景下,豆粕市场的“惊人”表现为油厂压榨效益回暖“扳回了薄面”,沿海地区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已经攀升至250~300元/吨,较上月初增长200~300元/吨,说明压榨景气度正在呈现“小阳春”走势。不过,压榨利润走高对于豆粕价格而言是把“双刃剑”,最终的平衡或将取决于下游养殖需求的变化。
一方面,压榨效益的强势回升不仅得益于输入性压力诱发油粕成本提高,更在于油厂挺粕抛油策略使然。对于难得一见的压榨好“光景”,油厂对豆粕挺价力度短期难以减弱,并可能制造供应短缺的“假象”,力图使豆粕价格维持较高水准。当前各地豆粕普遍高价,且吉林四平、湖南长沙等部分地区货源紧俏,或是对这一逻辑的侧面印证。
另一方面,丰厚的压榨利润必然促使油厂加大开工力度,被动增加豆粕供给。随着天气转凉、限电措施结束,国内油厂开工积极性将会提高,前期部分停工检修的油厂也会陆续恢复开机生产。据了解,8月下旬全国各地油厂大豆压榨总量已增加至每周145万吨左右,产能利用率接近55%,预计9月份这种全速开工的现象极有可能维持,改善豆粕供给偏紧的格局,并制约价格走高动能。
笔者判断,供给增加是大势所趋,而油厂挺价则是“一厢情愿”,最大的变数来自于下游养殖需求的情况。由于9月份高温天气减少、运输成本降低,加之“双节”前生猪供应增加,将导致生猪价格上涨动力不足,不利于养殖户补栏热情的继续恢复。
在经历“疯狂”之后,饲料厂入市采购原料的力度已大大降低,等待豆粕行情进一步演变,而部分油厂远期点价进口大豆的套期保值交易,令期货市场高位承压,这些迹象均表明豆粕高位“接棒”的风险与日俱增。
(沈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