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粮价全面上涨,特别是国际大米价格创出20年来的高点,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中国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粮食是否安全,是一个关系全局、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中国粮食基本自足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已是被人类社会历史证明了的真理。粮食,不仅是一般的食用商品,而是特殊商品。何谓“特殊”?因为它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乎国家的安全。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逐步加大,粮食生产和供给逐年好转,我国已由过去的供给不足,发展成为供需基本平衡,部分主产区出现过剩。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供求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中国的粮食已开始进入基本平衡与年际间波动并存的阶段。
基于这种情况,国务院在1999年便提出了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平原地区逐步由以种粮为主发展为粮食与经济作物并重,以提高种植效益,山区退耕还林,草原退耕还草。这项政策很快见到了成效,中国的农业经济开始由单一的种粮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但是,尽管国家大力扶持粮食生产,不少人还沉浸在我们的粮食已经过关,老百姓已经有了饭吃这种乐观的情绪之中。特别是一些基层市、县、乡镇的领导,更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关注经济、发展企业上,粮食生产问题正在被逐步的淡忘。
粮食问题应警钟长鸣
中国粮食问题是否真正已经过关了?答案恐怕并不那么简单。
社会主义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奋斗,解决了10多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耕地每年都在减少,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10年内,我国西部的陕、甘、宁、川、青、新等省区要退耕8700余万亩,我国中部、东部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要有三分之一的耕地改种经济作物,一些耕地面积还要供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种粮面积将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另一角度来讲,中国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生产成本很高,不少地方还在沿用“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方式,靠天吃饭,一遇干旱、洪涝、虫害等,粮食产量就会大幅下降。据统计,2007年,全国粮食虽比上年有所增产,但从人均占有粮食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年粮食占有量在400公斤上下,已接近世界粮食危机线人均占有量370公斤,情况绝对不容乐观。
基于以上情况,如果我们再不加以正确引导,确保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稳定,那么,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些重要表述都将无法落实,我们的粮食安全必然会进入堪忧的境地。
(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