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美在经历了油井管和汽车贸易救济措施的 “你来我往”后,11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6:0的投票结果初裁认定中国产紧固件没有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终止了对华紧固件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就此表示,美方的这一决定是在中国产业积极抗辩后基于客观事实做出的正确判断。
美国贸易委员会在紧固件双反调查上的正确判断发生在奥巴马访华的前一周。“这是一个好的迹象。”业内人士称。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事实上,再多的贸易保护措施也不可能扭转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局面,美方只能最终归结于人民币汇率,而中方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很坚决。反过来,中国的不满是,美国屡次承诺,但又频繁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奥巴马访华的热点话题。
“反制的目的不是伤害美国企业的利益,而是要让他们看到贸易保护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可以引起对方的报复。中国反制措施最主要的目的是动员美国国内支持自由贸易的力量去影响政府决策。”屠新泉表示。
他建议,在找准“反制”的点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美国政府、国会中重要人物及其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链条。“钢铁、模具、机械、农业(包括大豆(资讯,行情)、玉米(资讯,行情)和棉花(资讯,行情))等都可以达到效果。”他的依据是,这些传统行业在中美贸易中存在较大影响力,贸易规模很大。
如果能够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中国或许并不愿意看到“贸易反制”这个词。
屠新泉指出,美国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并不现实。政府不可能对此承诺,只能根据法律做出决定。如果企业提出的申请都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政府就必须要立案调查。奥巴马顶多做出一些姿态,相对严谨、克制地出台贸易救济措施,而这些措施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美国企业的需要。
(代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