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淮海平原三个地区,南部淮河灌溉和雨养农业区粮食生产潜力最大,其次是中部引黄灌溉区,然后是北部井灌和雨养农业区。”在10月29日召开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黄淮海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提出他的观点。
李振声认为,粮食生产潜力主要分为资源潜力和技术潜力。通过水资源等资源潜力及盐碱地改造、节水、节肥和良种良法配套等技术潜力分析,得出上述结论。
他说,黄淮海地区南部的农业开发历史较晚,该地区虽然水分条件好,可目前平均亩产才394公斤,因而增产潜力巨大。而南部地区又分为苏北、皖北、豫东和豫南,其中皖北的粮食生产能力最差。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该地区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等。
资料显示,黄淮海地区跨五省二市,面积约为35万平方公里,是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是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新经济发展区。该地区拥有耕地面积 2.534亿亩,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和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粮棉油、蔬菜水果、肉蛋奶生产的核心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次论坛即围绕国家在黄淮海、东北等地区新增粮食潜能的计划如何实现,土、肥、水、种等现代农业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等主题展开讨论。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及科学时报社联合主办。(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