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夏粮秋粮入库的大忙时节,在石城县农村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县粮食部门管理的100多名粮食经纪人。他们正在抢抓时机上门入户收购农民手中粮食,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售粮。到10月底,今年全县粮食入库300万公斤,目前全县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达1400万公斤,有效确保了粮食安全。而粮食收购总量当中,有 70%以上是靠经纪人收购的。
粮食经纪人应运而生
自国有粮食企业改制以来,经过减员分流,产权重组,石城县粮食企业职工由原来的数百人减少到现在返聘的40多人。粮食购销市场全面开放以后,多种经济成分的粮食企业和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主渠道地位受到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严峻挑战,粮管所靠坐等农户送粮上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改制后一般基层站所人员紧张,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设点收购或走村串户流动收购。面对新形势,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主渠道作用将如何体现,这是摆在粮食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与此同时,农村一批个体粮商及有经营头脑的种粮大户、村组干部却十分活跃,他们利用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很少有人到粮管所卖粮的机会,通过灵活的购销方式, 使农民足不出户即可售粮。虽然他们给出的收购价格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价稍低一点,但农民感觉省时、省力、省费用,仍然愿意把粮食卖给他们。
面对新形势,石城县因势利导,2007年着手成立粮食行业协会,作出了发展粮食经纪人的决策,将个体粮食经营者组织起来,变“粮贩子”为粮食经纪人,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请他们加入粮食行业协会,共吸引100多位粮食经纪人入会,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发展经纪人后,粮食收购量猛增,2008年全县粮食收购总量700多万公斤,比上年增加两倍,创下2003年全面改制以来收购量新高。
规范发展和管理经纪人
不久前,石城县横江镇洋地村的赖敏,对于自己的身份从“粮贩子”转变为粮食经纪人特别高兴,他在县粮食局办理了《粮食收购许可证》后,放开手脚从事粮食购销活动。他说:“以前没有取得许可证,收粮总觉得不合法,生意做不大,现在好了,我可以放心地做大业务了,还得感谢粮食局的指导帮助。”在发展粮食经纪人中,石城县粮食部门区分松散型和紧密型。松散型经纪人须具备一定的收购资金、场所,良好的经营信誉,取得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年收购量在5万公斤以下,与粮食企业自愿合作从事粮食收购。紧密型经纪人除须具备以上条件外,年收购量须在5万公斤以上。对紧密型经纪人,粮食部门作为优先吸纳加入粮食行业协会对象,对他们进行培训后发给收购许可证、会员证书,由工商部门发给营业执照。粮食经纪人由县粮食收储公司根据条件一年一聘,签订委托收购协议,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目前石城县共有紧密型经纪人60多人,松散型经纪人120多人。几乎每个村都拥有1名至2名经纪人,形成遍布农村的粮食收购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售粮。
多管齐下发挥好经纪人作用
10月底,记者在石城县丰山乡福村采访时看到,经纪人刘邻芳的运输车一开进村子,村里的农民就纷纷围拢过来打听行情。刘邻芳是该乡收购规模较大的经纪人,由于他信用较好,农民自愿把粮卖给他,他一年下来收购量可达五六十万公斤。为确保粮源,石城县粮食部门对经纪人采取多种办法,充分保护和发挥好他们与粮食部门合作的积极性。首先是把粮食经纪人发展成为粮食行业协会会员,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由国有粮食企业为其代办粮食收购许可证。他们可按国有粮食企业的指导价收购,免除收购市场风险。企业在粮食收购前召开经纪人会议,发布粮食购销信息,分析市场行情,提出收购指导价格。同时,还可享受粮食企业提供的免费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及各种税费优惠和工商保护政策。此外,粮食经纪人完成合同交售任务后,还可得到一定比例的奖励,完成越多,奖励越高。粮食企业每年召开一次评选会,评选表彰优秀粮食经纪人。对于信誉度好、收购量多的经纪人,粮食部门还择优对其挂“农民信得过经纪人”的牌子,在全县进行宣传。良好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使石城县粮食经纪人经营效益不断提高。据了解,平均每个经纪人一年能挣二三万元,取得了粮食企业、经纪人和农民“三赢”的良好效果。
在对经纪人进行扶持的同时,对哄抬粮价、扰乱市场,压级压价、坑害粮农,私自把收购的粮食出售给其他经营者的,该县粮食局轻者予以警告,影响较大的取消经纪人资格,触犯法律的则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近两年来,该县粮食部门共协助司法机关调解处理3起经营纠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万多元。各粮管所对每个经纪人都建立了通信联系,随时登门回访,了解和帮助经纪人解决收购中出现的问题,让经纪人与国有粮食企业合作能享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