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源 · 手机版APP · 广告服务· 服务介绍· 投稿中心·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QQ群:大豆:52200431 玉米:60102854 食用油:48963353
 会员账号: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粮油信息网首页 > 粮油 > 行业资讯 > 正文

我要向中国粮油信息网投稿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美专家的三个建议
中国粮油信息网  2009-12-16 8:00:06   来源:本网论坛   【

  1994年有一篇文章非常有名——“谁来养活中国?”,文章作者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1995年布朗又系统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

  布朗的核心观点是,由于人口增加和推进工业化不可避免地造成耕地大量流失,中国的粮食需求将产生较大缺口。在分析了世界进口粮食面临的激烈竞争形势后,他断言地球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供应中国短缺的这两三亿吨粮食。布朗提出,中国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上仍有许多选择,可以减少对进口食物的依赖度:一是控制人口;二是加大力度保护耕地;三是大力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布朗对中国自行解决粮食问题寄予极大期待,不仅为中国,同时也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敲响警钟。

  十几年之后回顾布朗的观点,其中有些已经验证,如2007年中国粮食需求已经突破5亿吨。也有些则完全打破了他的预测,如2004到2007年间,中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2007年达到5.01亿吨,仍然保持着粮食自给。

  布朗所在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成立于1974年,位于华盛顿,是一个独立的国际性研究机构,拥有一个国际性的董事会和多个全球合作伙伴。其宗旨是鼓励与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同时重点关注能源、水资源、农业和政府管辖等主题。

  笔者近日访问了世界观察研究所,他们的高级研究人员对中国粮食问题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中国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不能靠世界。

  在过去,有人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通过进口粮食解决短缺问题,这样可以节省国内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使其变成工业区。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从2008年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可见一斑。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肆虐,粮食危机也同时袭击了整个世界,这场危机达到了农业和粮食长期危机的顶峰,使得数百万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境地。在此形势下,中国不但没有如布朗预言的那样,成为“买空”国际市场的威胁,反而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力量缓解了来自世界粮食价格暴涨的压力,仰仗的是国内的农业生产。

  第二,要切实重视农业科技的投入。

  在粮食安全问题中,一个很重要的解决办法是提高粮食的产量、质量,必须要研发有竞争力的种子。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袁隆平对中国的贡献很大。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将中国水稻的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逐步提高到800公斤。2009年11月25日,袁隆平在广州表示,争取在2010年实现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的目标;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目前已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科技投入还有待于加强,目前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占农业GDP百分比还不到1%,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2.5%以上。

  第三,要着力发展绿色农业。

  不要在搞农业的同时,造成高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要发展绿色农业和保障食品安全。

  2008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是“警钟长鸣”,问题奶粉、问题鸡蛋、问题红枣、毒饺子等,不仅给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也严重破坏了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其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三聚氰胺事件,造成三鹿公司破产,伊利公司和蒙牛公司也遭受沉重打击,使得广大消费者一时“闻奶色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目前还缺乏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这也是中国粮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初霜)

作者:初霜    来源:本网论坛     编辑:粮信    讨论:[粮油论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粮油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451-88003358 电子信箱:info#chinagrain.cn(请把#换成@)
网站简介 | 服务介绍 | 服务协议 | 广告服务 | 投稿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投诉 | 友情链接 | 手机客户端 | Sitemap | 联系我们
客服信箱:info#chinagrain.cn(请把#换成@) 入网咨询电话:0451-88001128 88001138
版权所有 © 2002 - 2018 中国粮油信息网 保留所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060616号 哈公网监备2301001131
腾讯QQ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投诉: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本站中文域名:中国粮油信息网.com 中国粮油信息网.中国

金农网群: 金农网| 农药 | 化肥 | 种子 | 农机 | 粮油 | 畜牧 | 园艺 | 果蔬 | 水产 | 富农网
二维码订阅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grai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