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西省宜春市中晚稻生产取得丰收。据当地粮食部门调查,全市中晚稻产量约为36.7亿斤,比上年增产1.3亿斤,增幅达3.7%,且质量比去年有大幅度提升。
但从目前该市中晚稻收购市场行情来看,中晚稻价格却低于早稻价格,种粮农民不能实现增产增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今年中晚稻生产成本较上年增长。据粮食部门调查,今年中晚稻平均每亩生产成本为786.5元左右,比上年增加29.5元,平均每百斤稻谷成本为91元,比上年增加3元。
二是今年中晚稻市场收购价呈高开低走态势。中晚稻市场收购价从刚上市时的134~138元/百斤降到当前的128~130元/百斤,不仅比去年中晚稻收购价低5元/百斤,甚至低于今年的早稻收购价。
据了解,受越南、巴基斯坦等国低端大米进口冲击影响,广东、福建等粮食主销区大米市场价格低迷,从而也影响了主产区中晚稻市场价格的不断走低。
以目前宜春市中晚稻收购价计算,晚籼米的批发价格应在2.1元/斤左右,而进口米的到岸价只要1.7元/斤,因此加工企业经营风险很大,不敢敞开大量收购。而农民对中晚稻价格的期望值较高,如果按目前市场价格,农民种1亩中晚稻的纯收入约为300元,因此出售粮食意愿不强,中晚稻收购市场异常冷清。
据了解,截至12月1日,全市开秤收购中晚稻的绝大多数都是民营粮食加工企业,有部分县(市)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开始收购,也都是受民营企业委托进行代收代储,收购进度正在逐渐放缓。
此外,从各地粮食部门上报的收购进度看,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其实这是一种假象。
因为,往年民营企业的收购进度是一月一报,有时甚至是一季一报,而今年因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管理,民营企业上报数据更加及时,所以前期的收购进度就显得比上年快了很多。
笔者认为,今年宜春市中晚稻实际入库粮食数量与上年相比是减少的: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基本没有开始收购;二是民营企业收购也不踊跃,只是维持经营的无奈选择,其目的是保住一些客户和市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势必极大地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明年的粮食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国家要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严格控制进口低端大米,以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同时适时启动国家临时收储措施,防止“谷贱伤农”;另一方面,今年的中晚稻质量比往年有大幅度提升,要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价格不高于1.3元/斤时,积极入市收购,开展自主经营,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孟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