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未来应该采取哪种基本组织形式?兼业农户、专业农户抑或公司化的农场?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宏观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的观点是,兼业农户的路,中国走不起,只有发展企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户,促进金融、科技、流通等现代经济要素与农业嫁接,才能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实现农业现代化。
范剑平在2012年《农村经济绿皮书》发布会上强调,农业基本组织形式如何与时俱进已经摆上我们的议事日程。现代农业的发展离开现代金融、现代流通、现代科技等经济要素,但我国现有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很难让这些要素与农业科学结合。他举例说,我们总强调金融要为“三农”服务,但面对这么多的农户,金融机构也有难处。金融机构说,就这么一家一户的小农业,又不是企业形式,怎么服务?将来如果能够变成专业农户就解决了。
粮食“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很快,应该说农业发展得非常好。但是和国民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相比,农业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范剑平说,不管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社会,农业永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一些国家比如日本,可以把自给率降到最低,可以把别国农业作为自己经济的基础,但对于超级人口大国来说,国民经济只能建立在农业长足发展的基础上。
在农村农业和城市争夺劳动力的过程中,农业处于弱势地位。范剑平说,最近5年越来越感受到中国的老龄化比预想来得快,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很多村庄过去是老人、孩子、狗,现在孩子都带走了,就剩下老人和狗了。
过去认为四川是劳动力非常富裕的地方,但他前一段到四川,发现那里也出现了农业用地撂荒。中国人多地少,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大家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宝贵的土地资源出现撂荒。范剑平认为,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最大的挑战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这将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
“设想一下,即使我们把18亿亩耕地保住,但是没有足够的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仍然无法承担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责任。”“农产品价格周期性、频繁地大幅度波动,实际上是以价格的形式发出警告,农业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太薄弱了。”范剑平强调,发展企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户,既可以保留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优势,又能够促进现代经济要素与农业结合。只有如此,我国才有可能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以后,在城市和农村争夺劳动力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为农业留下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而不至于重蹈很多国家走过的弯路。(南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