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和发电量等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大幅下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的情况下,不少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或将在短期内难以避免,在稳增长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之后,各项经济政策在预调微调过程中将面临三大挑战。
短期经济增速下滑难避免政策调整仍将有迟滞性
早在今年4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滑落至8.1%之后,资本市场便开始对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出现担忧,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3.4%的CPI同比增幅让人们暂时对控通胀松了口气,但稳增长的压力却日益加大。
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电量等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预期,其中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而4月份日均发电量同比仅增长0.7%,更是微乎其微。
对此,金融专家赵庆明认为,4月份一系列经济数据与之前稳增长的目标有很大的距离,尽管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1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 7.5%,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目前并没有看到经济增长可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对此表示,中国4月份经济数据表明,控制通胀已经不是当下经济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管是工业增加值增速、房地产投资增速,还是财政税收增长速度等都不乐观,这意味着“稳增长”确实已是当务之急。
对此,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下降,短期经济增速下滑或将难以避免,同时,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将处于主动自我调整周期,在经济软着陆的这一过程中,政策的调控收缩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速的下滑。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表示,由于政策调整将有 3-6个月的滞后期,因此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仍将面临减速的阵痛。
5月24日汇丰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仅为48.7,不仅继续保持在50这一荣枯线以下,更创下两个月来的新低。不少受访专家认为,此前虽然官方PMI数据作为经济先行指标较为乐观,但在投资、出口与消费增速4月份出现超预期回落之后,预计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将继续“寻底”。
(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