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粮食局在线回答了人民网网友“部委领导留言板”中十大热门的问题。包括“促进粮食深加工”、“陈化粮处理”、“保障储备粮供应”、“粮食农药残留是否危害健康”、“粮食银行推广”、“升级老旧粮仓”、“扶持国内粮食企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等10大方面的粮食领域热点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中,国家粮食局首次回应了广泛关注的“调和油标准”问题,同时表示陈化粮已经是个是历史性的概念。我国已经不存在陈化粮处理问题。
在回答人民网网友问题“有一个比较外行的问题,国库中不可避免的会有陈化粮,那每年的陈化粮都是怎么处理的?”时,国家粮食局介绍到: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造成库存积压。由于当时国家收购轮换粮食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储粮食轮换时间较长,加之粮库储存条件所限,部分粮食品质下降出现陈化,但之后国家出台了定向处理陈化粮的相关规定和政策,这部分陈化粮大部分销售给酿酒企业和饲料生产公司。
之后,国家对粮食收购、储存、轮换制度进行了完善,保证了库存粮食的适时轮换。大量现代化粮库投入使用,创新了“四合一”新储粮技术,即以智能粮情检测、低剂量环流熏蒸、智能通风和高效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为一体的新储粮技术,库存粮食质量完好率不断提高。
2006年,国家发布了稻谷、玉米、小麦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国家标准,正式取消了“陈化粮”的概念。所以,目前已经不存在陈化粮处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粮食局首次回应了广泛关注的“调和油标准”问题,
国家粮食局表示,从2004年开始,国家粮食局即组织粮油科研院所、有关院校和油脂生产骨干企业,研究调和油组成成分检验技术等问题,并积极着手制订调和油国家标准。今年5月,国家粮食局已将《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上报归口主管部门,正待批准发布。
同时,另据新华社消息“食用植物调和油强制性国家标准最终稿已经由各部委通过,最终等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而8月,就有传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于今年下半年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可见这次国家粮食局的表态印证了之前的猜测,给消费者吃了个定心丸。
日前,金龙鱼1:1:1调和油产品负责人陈波表示,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赋予消费者知情权,从产品到营养成分,让消费者看得清楚,吃得明白。作为调和油行业的最大品牌,金龙鱼1:1:1呼吁调和油标准尽快出台。
这表明,之前备受期待的调和油标准或将于今年出台。
实际上调和油的生产标准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早在07年,在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相关专家就提交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这也是有关调和油的第一份国家级的标准草案。
之后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但由于在调和油概念如何界定是存在较大的分歧。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见到调和油国家标准的面世,不得不说非常的遗憾。
8月下旬,中储粮金鼎掀起的调和油市场乱象大讨论备受关注。8月23日,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旗下金鼎品牌在京推出食用调和油产品,在我国尚无严格国家标准监管食用调和油市场的情况下,金鼎率先委托权威机构监制并公布了食用调和油配方。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也开启了窥视调和油生产标准乱象的窗口。
该配如下:
金鼎发布的此款调和油产品配方主要成分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橄榄油、茶籽油八类,配比分别为47.50%、41.40%、6.00%、2.50%、1.00%、0.40%、0.60%、0.60%。
据了解,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已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目前包括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主要的食用油品类都在其中。
但是,“混搭生产”的调和油的调和油行业一直没有可以执行的行业标准。而据统计,调和油的市场销量已经后来居上,超过了大豆油,跃居小包装油年消费量的第一位,占到市场近40%的份额。有着绝对的市场优势。
占据市场绝对优势的油脂品类居然没有标准,那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虚假宣传就会接踵而至。所以调和油生产标准的实施也备受关注。
据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透露,“很多的调和油,只是给大家一个概念,有些品种,只添加了很少量的良好的品种,就可以叫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或叫茶籽调和油;个别工厂以次充好,向没有标准的产品里添加了棕榈油、棉籽油等不是很优良的、不利于人体吸收的油品。目前调和食用油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分配比不透明,老百姓缺乏知情权。”
所以主流的分析还是认为中储粮该份标准,第一次透明的,公开的标示了调和油的配方,在行业内还是首次,对行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也对其他食用油企业和更多的中小型企业的以次充好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而随着国家级的调和油生产标准出台,将从全行业的高度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