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明年工作的主要任务的安排中,将粮食安全的问题摆在了六项主要工作的首位,其重视程度有别以往,过去列为第一项的工作任务,往往聚焦于宏观调控。
对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什么是粮食安全?"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就是粮食安全。突出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强调"依靠自己保口粮,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手中缺粮",存在安全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答案。
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的粮食自给已经跌破90%.但分析其结构,拉低中国粮食自给的主要原因是大豆进口。去年我国粮食进口量总计8025万吨,其中大豆占整体粮食进口量的比重就达到72.8%.因此,剔除大豆进口,中国粮食自给率仍能达到97%.
另一方面,实现"手中有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依靠自己保口粮"虽然是最稳妥的办法,但在相对平稳的国际环境和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依靠自己保口粮"而实现"手中有粮"也并非唯一渠道。以日本为例,其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粮食自给率(以热量为准)为39%,尽管粮食自给率很低却并未影响到日本的粮食安全。由此可见,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
由此两点可以看出,中国的粮食自给,或者说粮食安全并不存在令人过于担忧的危机。那么,为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突出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在笔者看来,其背后的三个隐含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中国人口庞大,将粮食安全问题放在任何高度都不过分。因为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上,一旦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其后果难以想像。这一点,中国人的担心源于一个延续数千年农业国家所遭受的无数悲惨的饥饿记忆——上溯400年,波及百万人、千万人的大规模饥荒不下十次。事实上,粮食安全的核心在于实现一个国家粮食充足稳定的供给,虽然依靠自己生产可以达到目标,依靠市场流通和贸易往来也可以达到目标,但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的现实,容不得半点差池,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心里会更加安稳一些。因此,强调"依靠自己保口粮"是基于现实的选择。
第二,随着城镇化布局的全面推进,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会日益尖锐。虽然城镇化建设在用地上明确提出了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一些地方利用城镇化建设来圈地的现象并不少见,耕地流失仍存在较大风险。新中国成立60年里,人口增长了1.5倍,粮食产量增加了3倍,而耕地却一直在减少,虽然因为农业科技进步使亩产增加了4倍,但由于技术难度的增加,农业科技的红利已经所剩无几,如无瓶颈突破,随着人口增长,基于前文所述的粮食自给安全风险会越来越大。因此,强调粮食安全和"依靠自己保口粮"是基于保护耕地而进行的战略部署。
第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过强调粮食安全,对其新的内涵进行了准确定义。一方面是对粮食安全的结构问题进行正确定位,会议提出"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一般来说,谷物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口粮主要指稻米和小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比笼统要求一个粮食自给率的数据更加明确。正如前文所述,避免了因某一项数据的变化而导致粮食自给率下降所产生的关于粮食安全的争论。另一方面,会议将"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划进粮食安全的范畴,表明粮食安全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数量的关注,更加扩大到对质量关注的社会民生层面。也就是说,在安全问题上,从粮食自给出发,不但要保障耕地的数量,也要保障耕地的质量,这表明土地污染等问题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