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豆、棉花、植物油进口持续保持高位,在乳制品等净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大宗农业产品进口量和进口范围不断扩大,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了哪些挑战?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否让人担忧?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李国祥认为,造成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劣势。他说,中国目前耕地少,水资源不足,农户经营规模小,科技贡献有限,农产品需求增长快,带来农业生产能力提高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农产品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必须通过增加进口才能满足消费需求。
近10年来,中国的大宗农产品进入净进口阶段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据报道,大米进口量在2013年持续处于高位,南方部分地区的大米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农作物由于进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国内的部分农作物市场也受到了牵连。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国内大宗农产品持续性受到国外进口农产品差价影响,会给国内农作物市场埋下隐患,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结构。
李国祥分析说,如果国内进口粮食所占比重过高,而对进口粮食的风险管理不到位的话,可能会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隐患。以大米为例,他说,进口大米导致国内部分稻农销售困难,稻米加工企业收购国内稻谷加工大米亏损严重,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如果中国高度依赖的某个粮食出口国家,特殊情况下,如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减少出口,则可能会引发国内粮食市场的剧烈波动。
李国祥指出,针对目前国内农业产品面临的形势,一方面必须保护好农业资源,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另外一方面,要提高粮食进口风险管理水平,鼓励国内涉农企业走出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开拓多元进口市场,在沿海通过优惠政策试点建设国际粮食加工储备特区,吸引国际粮商将国际粮食运到中国沿海储备加工。
与此同时,他补充说,去年国内供给充足的一些品种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反映出我国通过边境措施等保护国内农业的严重不足。他建议,为了避免未来国内粮食生产和加工遭受国际市场冲击,要通过国际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的契机或者其他机会,为调整粮食进出口关税水平和关税配额管理手段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关税等成为有效管理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边境措施之一。
(阎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