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湖北省鄂州市视察工作时指出:“粮食安全要考自己”。这是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对粮食问题作出的无容置疑的指示。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保持95%的粮食国内自给,是我国的一贯方针。近年来,对于是不是要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问题,是不是主要依靠国内保持粮食供应问题等,有些人还在争论不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增长,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在粮食生产即将获得“十连丰”之后,未来粮食生产还能够稳定、持续吗?
在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产增产,我国面临的困难不少。从资源方面来讲,我国仅有占世界6%的水资源、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29%。人均耕地仅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从价格方面来讲,自2004年开始在粮食主产区实行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效能似乎已经释放到最大程度,到了力不从心的地步。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外国廉价粮食的大量进口,迫使国内粮食销售市场日益萎缩,国家收购最低价粮食的隐形亏损逐步加大;从农民生产积极性上讲,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导致不少农民只种“口粮田”、“一季田”,甚至抛荒不种田……在粮食政策调整的关键时候,习近平同志作出了明确而坚定的指示,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落实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我们要做到 三个“不动摇”。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耕地是粮食生产必不可少的资源,没有一定的耕地资源支撑,就不可能有粮食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耕地资源,一方面越来越紧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耕地。国土资源部每年的土地监察显示,全国违规占用土地屡见不鲜,蚕食耕地事件屡禁不止;另一方面耕地质量下降突出,建设用地“占优补劣”、有机质含量严重下降、污染严重。国土资源部历时10年完成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我国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分别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2.67%、29.98%、50.64%、16.71%,即优等地和高等地合计不及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中等地和低等地合计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耕地质量的下降,导致化肥的过量使用,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耗掉了全球化肥总量的三分之一。过量使用化肥,导致耕地质量继续下降的恶性循环。耕地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6。资源的约束,使我国粮食生产困难重重。同时,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使我国每年减产粮食5500多万吨。在粮食生产没有重大革命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要保证5亿吨以上的粮食总产量,就必须保持18亿亩的红线不动摇。
保持95%的粮食国内自给不动摇。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曾经是粮食出口国的我国,近年来大幅度进口粮食。2012年,我国进口大米231.6万吨,同比增3.1倍,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进口大豆5838万吨,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今年,我国大米、小麦、大豆的进口继续大幅增加,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大豆进口国。大量的粮食涌进我国,导致国内大米、大豆价格一降再降。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基本上靠国家政策性收购,无论是政策性粮食,还是市场价粮食,购得进,却销不出。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有些人认为,中国粮食不足可以从世界市场购买。这种理论上可行的做法,事实上很难做到。一旦我国严重缺粮,而主产国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严重减产,就无法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到我们所需要的粮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国与国之间摩擦和争端,政治和军事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粮食的出口限制、禁运等,使缺粮国即使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得不到所需要的粮食;世界粮食生产在不断发展,但每年的粮食贸易量仅在2.5-3亿吨之间,大约只有我国粮食年产量的一半左右。如果我国严重缺粮,世界市场不可能满足我国的需求。不保持95%的粮食国内自给,就等于把中国人民的饭碗放在了别国人的手中。没有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何谈国家的安全?
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不动摇。在我国农民有了高度的种植农作物自主权的今天,保护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要从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入手。
国家在粮食主产区实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一个时期以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一个过渡性政策,其历史作用已经发挥到最大限度。如果延续这个政策,连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不但带动国内物价的联动上涨,而且使国内粮价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粮价,导致国内粮食市场成为“政策市”。既扭曲了粮食市场价格,又由于购进的粮食销不出去,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力。
改变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肠梗阻”的局面,要及时调整粮食政策。主要的思路,是将国家给流通环节(国家储备粮除外)的补贴,调整到粮食生产环节上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从表面来看是以最低收购价保护卖粮农民的利益,但市场价与最低收购价之间的差价,国家补贴在流通环节,实际上这种政策的主要好处还在流通环节。为了让种粮农民充分得到国家政策补贴的好处,应将补贴在流通环节的补贴,调整到生产环节上,农民通过种粮补贴就可以得到社会平均利润。粮食市场价格通过市场调节,让市场形成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要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将现行按照农民承包面积补贴,改为按照农民实际种植粮食面积,或者出售商品粮食的数量补贴,将目前粮食补贴的“普惠制”,改为“特惠制”,让种植粮食的农民真正得到国家粮食补贴的好处。
市场形成粮食价格之后,国家主要通过储备粮的吞吐来调节市场。当市场粮价过低时,国家通过收购储备粮来提升粮价;当市场粮价过高时,国家通过抛售储备粮来平抑粮价。
为了保护国内种粮农民利益,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国家可以通过价格、税收等合法手段,控制粮食的进出口。
(龚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