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天气情况良好,多个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均跌至低位,相比之下,对遭遇高温和干旱的中国市场而言,农产品炒作的题材和空间更广阔,因此需要特别防范国际、国内游资合流推高农产品价格的风险。
虽然高温、干旱年年有,但像今年这样出现大面积持续高温、干旱现象的倒也不多见。
极端天气现象带来的最严峻、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生产与供应。一旦粮、油大面积歉收,就极有可能引发市场价格的上涨,给预防和控制通胀带来巨大的压力。
刚刚公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显示,CPI正呈现温和上升迹象,与经济增速并行于合理区间。市场有一部分声音认为,由于全球供求关系良好,中国库存水平较高,即使部分地区、个别品种出现价格上涨,也不会演变为全面性的物价波动。不过笔者担心,这一估计恐怕过于乐观。
事实上,近年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几乎每一次物价水平的剧烈波动,都是由部分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带动起来的。蒜你狠、姜你军等各种新词的应运而生,都是价格结构性上涨的直接推手。基于此,当前出现的持续高温和干旱现象,如果不及早采取预防和解决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就极有可能成为下一步经济运行的祸害和引发通胀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遭受历史罕见不利天气影响的同时,另一个粮食主产国美国,却从7月以来天气情况一直良好,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受此影响,近期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玉米、大豆、小麦等多个农产品期货价格均跌至低位。这就意味着,国际资本对美国农副产品的炒作动能会大大下降。相对而言,遭受持续高温和干旱等天气影响的中国,炒作的题材和空间就变得更大、更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国际游资流入中国,将农副产品作为重要的炒作主题,再与国内找不到其他投资机会的社会资金合流,那么未来几个月出现CPI快速上涨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一旦CPI受主客观因素的刺激,出现较快速度的上涨并突破“上限”,将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市场资金紧张的矛盾也会更加尖锐,对经济复苏会非常不利。当前实体经济迫切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适度预调微调加以刺激,如果因CPI超限而迫使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松动,那么滞胀的风险将难以避免。正因为如此,对当前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持续高温和干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切实采取措施,防止高温和干旱“烤高”粮食价格,从而引发新一轮价格的结构性上涨。
为了应对高温干旱给农产品价格管理带来的考验,必须要对本轮恶劣天气影响的情况作一次全面调查和分析,看看到底对粮食产量和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并及早做好调度与应对工作,如粮食蔬菜等的调配和供应等准备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国际、国内游资的管理和监控力度,防止资本对农副产品等进行炒作,由此引发CPI上涨,给经济复苏带来冲击和影响。
(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