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关于粮食安全的表述;而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被列为今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首位。1月17日,正值贵州召开“两会”,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谈到粮食安全时认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省委、省政府两位主官多次强调要抓紧抓好粮食安全工作。回看2011至2012年度,贵州省粮食产需缺口达493万吨左右;2013度粮食产需缺口375万吨左右,省级储备粮20万吨。因此,他呼吁贵州应加快“西南粮食城”建设,增加储备粮端牢“饭碗”。
贵州粮食产需平衡缺口逐年扩大
“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没有比人们吃饭的事情更大”。1月17日,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谈到粮食安全时如是说。他说,自2004年以来,贵州粮食产需平衡缺口逐年扩大:2004年产需缺口137万吨,自给率90%,2012年属粮食生产正常年景,粮食产量1079万吨,但自给率仅为76%。贵州粮食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由过去的“紧平衡”省份开始向销区省份过渡。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近年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旱情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2011年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粮食产量仅为877万吨,为1993年粮食产量水平,导致2011至2012年度贵州粮食产需缺口达493万吨左右;2013年再次遭遇严重的旱情,预计全省粮食减产在100万吨以上,2013年度粮食产需缺口达375万吨左右。因此,贵州粮食生产能力受生产资源制约较大,加之各种大小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总量从2000年以来始终徘徊在1100--1150之间,2012年贵州风调雨顺,粮食产量仅为1079万吨。“概括地说,粮食生产资源匮乏、产量低而不稳、品种结构多样是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现状”左定超说。
未来贵州粮食的需求缺口会更大
从粮食消费水平来看,2004年贵州全年粮食消费1278万吨,2012年消费1414万吨,九年间消费量增加136万吨,平均年增加15万吨。以2012年为例,粮食消费总量构成中,口粮消费占47%(城镇人口占12.2%、农村人口占35%);工业用粮(制酒、食品酿造)占10%;饲料用粮占41%;种子用粮占2%。(全国人均消费粮食430公斤,人均消费口粮202公斤,其中城镇人口145公斤,农村人口261公斤;贵州人均408公斤,人均口粮193公斤,其中城镇人口141公斤,农村人口219公斤)。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口粮需求总体平稳的情况下,今后粮食转化需求将有较大提高,贵州已经明确大力发展白酒产业(“十二五”力争产量80万千升,力争达到100万千升)和发展畜牧业,若按年增10---15万千升白酒保守测算,对粮食的需求将在现有基础上年增40--60万吨(按粮酒比例4:1测算),若发展更快,粮食需求将更大。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速度加快,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加快推进,对土地(耕地)需求进一步加大,尤其是粮食种植结构大幅度调整,粮食总产量保持现水平或再上台阶会有很大难度。
基础设施陈旧粮食安全隐忧较大
“目前贵州粮食储备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与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不相适应,总体上只具备短期应急能力,不具备中长期总量调控能力”,左定超认为,这里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有的地方对本地粮食流通政策措施研究少,对粮食流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有的在县市政府机构改革后粮食职能削弱,机构不健全、工作不得力,区域粮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贵州现有粮食仓容196万吨,需要维修改造的仓房100万吨左右,恢复重建50万吨左右、油罐10万吨,特别是周转库、成品粮(油)库更为缺乏,“危仓险库”的维修改造任务繁重。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目前仅基本建成贵阳、遵义、六盘水市3个批发市场,且市场功能不全,作用发挥有限。
最后是现有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偏小。总体看,贵州粮食储备现有规模只具备短期应急能力,不具备中长期总量调控能力;食用油储备极少,无调控能力;品种结构不合理,主要稻谷、小麦、玉米,无成品粮和小包装油应急储备。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仅78万吨,特别是省级粮油储备规模偏小(储备粮29万吨、储备油0.13万吨),地方粮食储备低于周边省区。
加快西南粮食城建设增加储备粮
面对上述情况,贵州如何做才能端牢“饭碗”?
左定超认为:一是要坚定不移保护好耕地不动摇,坚持占补平衡,确保数量和质量,工业用地、城建用地尽量少用或不用耕地,粮经用地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度上。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贵州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落实好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列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切实承担起本地区粮食安全的各项责任。三是要切实加强流通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贵州西南粮食城”建设进度,提升区域粮食战略优势和辐射能力。四是要加快储备体系建设,增强储备规模,确保10-15天口粮需求的成品粮应急储备,切实增强新形势下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五是要建立 “引粮入黔”机制,促进市场流通,确保实现贵州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