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要面向未来的粮食生产要求,把握当前开放经济的特征,围绕种粮农民的利益,找到粮食的真实“价格”,以市场的手段调动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收入。
【背景】
作为“百价之基”的粮食价格市场化一直是重点难点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这些措施进一步释放了农产品价格市场化的信号,并明确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方向。然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农民市场化意识在逐步增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程度要高于粮食价格市场化程度,农民面临较多的择业机会,信息传递和流通环节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程度有所强化,粮食进口增多且在部分品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国内外价格联动规律,就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适度进口”的解决思路,粮食市场机制的建设要求有所提高。同时,粮食价格具有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时空差异,历史和未来等多个环节。
【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赖明勇建议,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统计与监测的指标设计、数据收集和平台建设;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粮食生产者综合补偿的政策体系;鼓励粮食电商等组织形式,缩短流通链条;提高粮食进口容忍度,建设高标准的统一粮食市场。
(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