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掌握安徽无为县2014年农民种植意向、春耕备耕及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情况,摸清安徽无为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谋划今年农业工作,2月中下旬,县农委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全县开展2014年农民种植意向、春耕备耕及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情况调查。调查共抽取21个乡镇的105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046户。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调查结果
1、2014年种植意向
一是粮食作物面积全面扩大。从调查结果看,粮食面积较上年增长10.34%,其中小麦和玉米增幅较大,分别为19.99%和25.53%,单季稻增长近5%,早晚稻与上年略有增长。
二是经济作物面积降幅明显。2014年,全县经济作物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降幅近20%,但不同作物因种植效益和用工多少,有增有减。其中,蔬菜和席草因效益较好,面积增长,其中蔬菜面积涨幅2.52%,席草等其它经济作物增幅近30%,棉花、油菜等作物因用工多且机械化率低,种植面积将大幅下降,其中棉花降幅最大,达26.37%,油菜降幅13.42%.
2、2014年春耕备耕情况
调查中发现,农户备种比例为30.1%,备肥比例为11%,其他如农膜、农药等农用设施及药品比例仅为3.7%,调查结果具体数据如下表:
3、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情况
本次调查共涉及1046户,总人口 4047人,其中外出人口1563人,占人口总数33%,农业从业人员共2098人,占人口总数51.8%.
农业从业人员中,男性1140人,女性958人,男女比例为1.19:1.按年龄结构来分,其中30岁以下农业从业人员为30人,占农业从业人员1.4%;31-50岁727人,占34.7%;51-60岁663人,占31.6%;60岁以上678人,占32.3%.按受教育程度来分,文盲455人,占农业从业人员21.7%;小学文化969人,占46.2%;初中文化593人,占28.3%,高中以上80人,占3.8%.
二、结果分析
1、2014年全县粮经比将上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全县2014年粮食作物面积将上涨10%以上,按上年全县粮食面积116万亩、经济作物115.9 万亩推算,今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可达128万亩(其中水稻8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93.8万亩(其中棉花预计降至25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1:1调整到1.36:1.
2、农户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安徽无为县农户农作物种植面积户均46.7亩,较上年增加3.3亩,增幅7.6%,种植规模明显扩大;各类作物中,粮食作物生产面积呈现进一步上涨趋势,户均由上年39.4亩扩大到43.5亩,增幅10%.
3、农户春耕备耕积极性不高。结果显示,今年农户的备耕工作启动迟,种子准备量仅三成,化肥、农膜等准备更少,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农户购种在播种季节买,化肥是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时候买,缺少超前准备意识。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市场因素,生产资料市场供大于求,不愁买不到,农户不急于购买;二是人员因素,种田小户大多是年龄偏大的人员或种田副业化人员,对农业生产不重视,大户则是因资金问题,难以一次备足春耕农资。
4、农村劳动力状况有所改观。一是务农家庭外出劳动力人数减少。2013年农村务农家庭中,外出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48.2%,2014年务农家庭外出人口比例为33%,务农家庭劳动力状况有所改善。二是务农人员老龄化现象仍然突出。调查显示,2013年51岁以上务农人员比例为63.7%,2014年为63.9%,与上年基本持平,务农人员持续老化现象暂时得以遏制。三是务农人员文化程度有所提高。2014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务农人员比例为67.9%,比去年同期下降13.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高素质务农人员数量明显上升。
三、建议
根据安徽无为县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青壮年高素质农民比例上升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帮扶、指导等服务措施,着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构建布局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培育职业农民。通过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粮棉油高产创建"等农业项目,构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载体,加强职业农民培训,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引进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生产,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2、发展规模经营。开展土地流转服务,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因地制宜制定农业产业布局规划,鼓励和引导农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化特色经济,通过发展规模化、特色化种养,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
3、强化生产服务。加快农业优新品种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步伐,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物价管理和价格动态监测体系,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民减灾能力;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经济组织,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加快农田路、林、渠、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香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