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一大早,岳池县朝阳乡肖家店村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汪良相来到自家的水田里。眼前这覆盖着薄膜的两亩水田里,放着一个个撒着稻种的塑盘。
"去年种植了近180亩稻谷,产量约11万公斤。最近几年,年年产量都在增长。"汪良相指着育在塑盘里尚未发芽的稻种眉开眼笑。
并非仅有汪良相一家尝到了粮食增产的甜头。2013年,岳池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1.91万吨,连续七年实现增长。
作为丘陵地区,岳池如何实现"七连增"?日前,记者前往岳池探访。
"千万工程"效益凸显
在岳池县石垭镇张口楼村,记者拾级而上,来到该村的"观景台".环顾方圆数里,水泥公路、水泥夯筑的机耕道以及作业便道纵横交错,一个个蓄满水的山平塘、蓄水池点缀于大片大片的葡萄基地与血橙基地之间,提灌设施、排水沟渠更毛细血管一般密布于坡上坡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年前,这里还是茅草丛生的荒山坡。
"去年全村被纳入全县‘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后,村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口楼村党支部书记李高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高平告诉记者,经过为时一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张口楼村现已建成水泥公路6公里,泥结碎石路1公里,机耕道2400米,改土改田1300亩,新建、整修山平塘17口,排灌系统实现了全村覆盖。
"一年之间便形成天壤之别。"李高平感慨地说,这块丘地总面积约80亩,经过土地整理和管网配套后,以每亩每年250公斤稻谷的标准统一承包了出去。"若是以往,这些地送给别人都没人要。"
按照"田成方、土成形、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2013年,岳池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整治、小农水等涉农项目,有效促进了"田网、路网、水网、林网"四网合理配套,更多像张口楼村一样的荒山坡变成了"聚宝盆".
2013年,岳池县坚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在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上狠下工夫。该县着力建设的"千万工程"粮经复合型基地4.5万亩,打造出九龙杜家——石垭红庙、九龙高垭——白庙郑家两大农建综合示范区,综合示范效益凸显。
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水渠修到田边,灌溉用水可以直接放进田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汪良相无比感慨。
"以前,岳池不少地方的农业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尴尬境地。如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成为全省备受瞩目的一颗明珠,有更多像汪良相一样的村民受益于农田水利建设。"岳池县水务局负责人道出"七连增"背后的秘密。
2013年12月3日,岳池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探索形成的经验成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的亮点。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该县针对边远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组织难、投入难、管理难等问题,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整体推进、产村相融"、"多元筹集、建管一致"等机制,因地制宜实施连片扶贫等一系列水利建设。
作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岳池坚持不懈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规模连片拓展,严格质量标准建设,注重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据了解,2013年岳池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完成总投资3.1亿元,新增有效灌面1.8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2.55万亩,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增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6.22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过去的一年,得益于农田水利建设,岳池县第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成功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县、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省丘陵地区畜牧产业助农增收工作现场会、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暨油菜机械化生产现场会等省市重大会议相继在岳池召开,岳池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观现场;作为全省唯一县级代表参加了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并作了经验发言。
(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