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多产粮、产好粮,更要多储粮、储好粮。从某种意义上说,粮食储备体系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杀手锏".
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对于如何提升粮食主产区的储备能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市长乔新江将目光锁定了主产区的粮食银行。
在乔新江看来,粮食银行作为一种新的储粮形式,应受到重视。希望国家加大对主产区粮食储备的支持力度,加快制订出台支持储粮机制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粮食银行等储粮新形式。他建议探索建立适当的风险准备金,对讲诚信、有实力的粮食银行经营主体,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扶持。同时,规范管理和运作,防范运行风险。
安徽省粮食局财务处副处长赵兴卫对此持同样看法。他认为,粮食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这种藏粮于"民"的模式也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减轻国家储粮压力,节省大量财政收购资金,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如何支持,安徽农业大学教师徐春迎建议,将粮食直补的增量资金向粮食银行等新型经营业态倾斜;将粮食银行仓储业务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降低粮食银行的运行风险和运行成本。
3月6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扎实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后政府财政还会增加农业补贴,新增的部分增量将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向种粮大户倾斜,向规模经营倾斜。
更适合主产区
专家介绍,粮食银行创办的最初动因是为了解决农民储粮难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曾出现为农民提供代储存、代加工和兑换品种(即"两代一换")的国有粮食企业,它们是粮食银行的雏形。
2006年11月,我国较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粮食银行江苏太仓"易裕粮食银行"试运行,2007年5月正式挂牌运营。随后,运作模式各不相同的粮食银行开始出现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湖北、江西、江苏、四川和黑龙江等地。
如今,粮食银行在减少粮食损耗、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帮助粮食企业掌握粮源、搞活流通等方面的优势,已逐渐被广大农民和粮食企业经营者所认识和感受。
国家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分散储粮的损耗率为8%~10%,而粮食集中保管的损耗率仅为1‰~3‰。根据统计,太仓推广粮食银行后,每年全市减少粮食储存损耗约1万吨。
虽然粮食银行在全国遍地开花,但业内专家则认为,只有粮食主产区才适合粮食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首先,粮食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粮食储备,能方便当地农民的储存和提取。目前只有粮食主产区才具备这个条件。其次,当地农民有储存粮食的习惯和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粮食银行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再次,要有一定数量实力适中的粮食加工企业。这是粮食银行运作粮食的依托。最后,粮食银行应该是一种能人经济,应该有一批具有较强能力的人来操作。
亟待加强监管
不少业内专家也认为,目前粮食银行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亟待完善之处。如不少粮食银行尚未以专有名称取得工商登记,只以粮油购销公司等名义进行工商登记,无法以专有名称赋予其身份。从长远看,身份不明不利于粮食银行健康良性发展。更主要的是运行中存在经营风险,因为粮食银行实质上是将农户的卖粮风险"转嫁"到粮企身上,若无风险管控机制,一旦遇市场较大波动,粮食银行市场风险压力就大大增加。2009年,就曾发生过粮食银行业主携款潜逃、存粮农户挤兑代储粮的现象。
专家建议,既然粮食银行具备商业银行的经营属性,有关部门应把它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来加强监管。要加强对企业的督查,监督企业留足固定粮食储备,类似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设置注册资金等审批条件,筛选出实力强的企业继续经营;建立储粮报告制度;监控企业资金链;探索建立农民、企业和政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安徽省农委种植业局副局长王林建议,可以考虑加强多种形式的经营组合。以粮食银行为载体,稳步探索,向前延伸到粮食生产、收购环节,向后拓展到粮食加工、消费环节,通过提供链式服务保障等,提高粮食经营运作能力、粮食加工附加值和为民服务水平。
(魏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