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化经营以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生产模式,克服了一家一户传统粮食种植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益的不合理现象,有效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中,仍然存在规模种植难、科技含量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我市粮食产业化进一步发展?4月15日至17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对于突破发展瓶颈,推进我市粮食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国家统计局龙岩调查队农村调查科科长张胜捷认为,可以鼓励粮食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加强与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组织联营合作。”张科长说,应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为粮食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提高粮食产品的规模效益。同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部门联动、利益驱动等相结合的方法,紧紧依靠基层乡镇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农业、科技、种子、农资、农机等部门的联合,共同推进粮食订单收购的发展。
位于新罗区东宝工业集中区的龙岩嘉丰米业有限公司,是闽西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集仓储、运输、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现代粮食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正是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秘籍”之一。
“农民负责种植,我们公司则根据地理条件、气候、市场需求等因素,提供相应的种子给当地的农户,并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该公司董事长苏云告诉记者,在收购粮食的时候,以高于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向农户收购粮食。如此一来,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企业的货源也有了保障,双方实现互利互惠。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法宝,市政协委员王瑞泉认为,粮食企业应把粮食精深加工作为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着力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粮食加工向精深发展,在延伸生产链条上做文章。要向粮食精深加工要效益,不断提高粮食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应重视粮油产品的质量检测、监督,实现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检验、包装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做到安全生产、优质高效。作为初级产品,粮食的附加值和增收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对粮食进行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就可以成倍地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拉长了粮食生产的产业链条,就等于提高了粮食产业的创收能力。市粮食局行业管理科科长兰福来表示,引导粮食加工向精深发展,是加快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效措施。
兰科长告诉记者,以大米为例,将其进行筛选,分清等级,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大米的价值,延长大米的产业链,从而产生更好的效益,“像优质稻可以做口粮;常规稻可以用来储备或是加工米粉;碎米可以用来养殖或酿酒;米糠可以用来做饲料或是提炼油等等。”兰科长说,要积极更新现有的加工设备,引进先进的粮食精深加工技术,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以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使粮食企业的发展实现由初级加工扩张型向精深加工效益型转变。
(闽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