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是粮食大市,以占全国0.1%的土地,生产出占全国0.77%的粮食,每年约为国家提供50亿斤的商品粮。淮安紧紧抓住江苏作为全国首批粮库智能化升级重点支持省的契机,历时半年初步完成智慧粮食工程建设,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成为全省第三家,苏北第一家建成智慧粮食核心部分———市级业务管理平台的地级市。
两个平台点面结合
从实现资源集聚集约使用的角度出发,淮安市在市直属粮食储备库利用一套设备同时建设了两个点面结合的平台。一个是点上平台,是指市直属粮食储备库的数字粮库管理平台;一个是面上平台,是市级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点上平台侧重微观操作,重在日常应用,业务操作;面上平台侧重宏观管理,重在信息汇总,结果分析。
市直属粮食储备库数字粮库管理平台具有对粮食仓储的集中监管、动态调控能力,包括6大应用系统,分别是:数字粮库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动态收购系统、仓储智能化系统、安防智能监控系统、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粮食仓储可视化系统。通过这些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对业务信息进行统计、查询、流转和监管,实时、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作业流程的精准控制,并与粮库的其他系统进行大 集成,帮助粮库管理者全面提升管理效率、避免管理盲区、降低管理成本。
在收购流程中采用二维码技术,按照业务流程,自动引导出入库作业过程。利用智能化技术在粮食仓储实现远程控制,智能监管。
建设市级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基础是对基层粮食企业进行互联互通。淮安对全市县区粮食行政部门、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合作社、放心粮油店的地理数据进行了采集,为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对全市4县3区127个基层库点进行了数据集成、信号传输、实时视频的在线联接。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市级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具有数据集成、挖掘、分析与处理等功能,能满足业务管理、应急保供、服务市民等需求。平台共有六大系统:智慧粮食地理信息系统、粮食收购管理系统(与点上动态收购系统的区别是:此系统不反映具体收购流程,主要是收购业务数据采集、汇总、分析)、粮食仓储远程监管系统(对基层库点粮食库存及调进调出等数据实时监管)、智慧粮食报表统计系统、粮食价格预警预报系统、智慧粮食安防监控智能化系统(与基层库点安防监控智能化系统相同,主要是从面上实时监控)。该平台按照区域划分不同权限,主管人员根据自己需要随时随地查看实况。
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智慧粮食建设将是载入粮食史 的大事,有个逐步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应看到事物的局限性,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对已经开发的系统求全责备;也应发挥能动性,不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不去研究甚至视而不见系统建设中的问题。
从人员方面来说,智慧粮食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量的数据采集、设备应用在基层一线,但是技能培训还没跟上,还存在不会或不熟练情况;基于怕麻烦怕被监控的心理,部分基层购销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中缺乏严谨,特别是数据的输入有时不准或不全,不同岗位的数据口径有不一致的现象。
从设施方面来说,主要问题有:系统还不够成熟,与粮食业务还不完全匹配;不同厂家的技术参数与标准不一致,给互联互通带来障碍,再进一步说,还缺少将来与其他智慧行业的互联互通的技术研究;有些可通用的子系统缺少顶层统一设计,造成各地重复投资。
从资金方面来说,主要问题有:建设系统的费用还不足;面上组织技术研发的投入还不足;系统运行的维护保养费用没有解决。 多方携手共促发展
智慧粮食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工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实践中将其中的矛盾性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可以促进智慧粮食建设更好发展。
示范先行与全面推进结合。不能一哄而上,应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条件、不同要求,分别建立一批智慧粮食标准化示范区,先行试点为后者提供借鉴,层次推进。
标准化与多样化结合。就像公路网一样,各地的高速公路必须统一标准,甚至统一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畅通无阻,这是主动脉。而直接或间接与之连接的是不同等级不同路况的道路,这是毛细血管。都建高速公路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不建高速公路快捷陆路交通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江苏智慧粮食“1210”工程的10个信息化子系统就是江苏粮食的主动脉,属于标准配置。在此基础上,如何丰富,或再开发什么系统,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应拘泥。
人才与技术结合。在国家及省级层面成立智慧粮食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对智慧粮食建设总体规划、行动方案、推进实施、
绩效评估开展咨询指导。在粮食行政部门、重点企业设立专职智慧粮食工作机构及人员,负责具体指导智慧粮食建设,负责上下沟通左右联络。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利用智慧粮食平台开展远程培训教育,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联合培养智慧粮食技术人才。支持重点企业、教育机构和智慧粮食建设承建方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测试中心、服务中心。
粮食实践与信息技术结合。信息技术再发达,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是聋子的耳朵。信息技术人员要深入到基层一线,成为一个熟悉粮食业务的工作者,从用户视角进行服务设计。粮食工作者要学习信息技术,摸清它的个性特征,能驾轻就熟。
一个系统研发出来,还要在实践中反复使用,反复修改,切实符合粮食行业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规律,才是真正能用、实用、好用的信息技术产品。
局部与整体结合。从单个粮库来说,要处理好智慧粮库建设与整体工作的关系,智慧粮库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粮库整体建设与发展,粮库的整体建设与发展要考虑到智慧粮库的建设需要。从粮食行业来说,要处理好不同层次智慧粮食建设与全行业智慧粮食建设的关系。不同层次要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能力、运用能力等量力而行。要处理好智慧粮食与所在区域智慧建设的关系。智慧粮食建设要借鉴其他行业的建设经验,要主动融入地方智慧建设的大局,与之兼容,受之带动。
(张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