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粮食高库存已成为我国粮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得越快,损失越小。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自2012年秋粮上市以来,由于连续3年的主粮供大于求,我国三大主粮政策性库存持续大幅度增加,到2015年9月底,2015/2016年度三大主粮政策性期末库存已达到2.3亿吨左右,其中玉米库存1.53亿吨,稻谷库存6900万吨,小麦库存也达到了1800多万吨。更重要的是,如无有效措施控制,即便粮价有所下降,三大主粮政策库存仍呈增长趋势,只是增速减缓而已。据测算,在当前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下调0.12元/斤,三大主粮市场价格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玉米政策库存仍将以每年400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加,稻谷也将以2000多万吨的速度递增,到2016年9月底,三大主粮政策性期末库存将增加到3亿吨左右。
如此高的政策性粮食库存虽然可以较好地保证粮食供给,但也给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和国家财政支出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是粮食品质下降,损耗严重;二是储存费用急剧上 升,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还占压了大量的银行贷款;三是仓容不足矛盾突出,超正常建库有可能导致粮食库存恢复正常后,新建仓储设施将大量闲置;四是库存管理难度增加,大量的政策性粮食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安全隐患较大;五是影响了市场作用的发挥和非政策粮收购企业的经营积极性。
针对当前政策性粮食高库存问题,各方面也提出一些去库存的办法,这些建议虽然多数可以起到去库存的作用,但大都只是减缓了库存增加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粮食库存;有的建议代价还较大。至于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不是只号召一下或下指标就可以办到的,因为玉米是我国北方产区的优势作物,目前情况下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大量替代它。种植青贮玉米和饲草虽然会减少籽粒玉米产量,但由于提高了单位面积作物的饲料利用量,会更多地减少玉米的消费量,增加玉米库存;种杂粮现在市场就基本饱和,多个几十吨、上百吨就找不到市场。
研究认为,去库存与粮食政策调整不同,必须采取短期措施尽快解决,以减少由高库存带来的各种负作 用,并为粮食政策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要做到合理兼顾各方面利益,代价低、效果好、可操作性强。根据上述思路和要求,笔者认为:粮食去库存可采取“种大豆、压玉米”的方法,一两年内解决问题。
具体讲,就是在近一两年内,将现行的大豆目标价格调高,将玉米临储收购价格降低,使种玉米的收益明显低于大豆。同时,国家低价销售库存玉米,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挡住玉米及替代品进口。这样做,就可促使农民在政策实施期内改种玉米为种大豆,只要一年多生产3000万吨大豆,就可以减少9000万吨的玉米产量。另外,价格降低后还将刺激国内玉米消费和深加工产品出口。
如此,在一两年时间内就可基本去掉多余的玉米库存。
采取这一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一定要提前向农民和粮食及相关企业讲 清楚,这样做只是为了去库存,时间一至两年,随后将恢复正常,使各方都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办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波动;二是要向世界讲清楚中国这样做的目的和时间,使世界有所准备,避免影响未来的粮食贸易;三是测算好价格,使农民改种大豆后的收益略高于同期的种玉米收益。
采取这一方法的好处有:一是时间短;二是影响小,对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和市场基本没有影响,因为目前我国除大豆外,种其他作物都没有多大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大豆市场年进口量已经达到7700万吨,国内增产3000万吨大豆,只是减少了40%左右的进口量,还有4000多万吨大豆要靠进口解决;三是代价小,增加1吨大豆产量可减少3吨玉米产量,仅减少的玉米一年收储补贴就超过了增加的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而且实施一年后财政补贴就开始大量减少;四是可增加地力和促进粮食生 产持续发展,种植大豆产生的根瘤菌可增加地力,而且还可恢复历史上玉米与大豆的正常倒茬和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化肥使用;五是对农民、粮食经营者、消费者、加工企业都有利,只是政策粮库存减少后,一些政策粮食收储企业的经营和收益会因补贴减少而受到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采取这一方法可能需要一段准备和缓冲时间,主要是大豆种子不足,需要增加种植;玉米种子用量减少,需改育大豆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用量也将减少,要向有关企业打招呼,注意调整产量。因此,最好在春耕前公布,以便下一年全面实施。
玉米去库存解决后,稻谷去库存就可相对从容些。稻谷的库存量和每年增加量都比玉米少得多,可采取适当降低政策收购价格,并通过其他方式如相应补贴农民、阻挡进口和走私、优化稻谷种植品种、退耕还草还林等措施加以解决;还可采取休耕试点办法来解决,但休耕办法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主要选择耕地质量较差、利用过度的产区,采取以行政区划为依托的大面积连片方式进行;也可以大型农场为主进行,并与以工代补、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避免生产者因休耕无事可做。
(刘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