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去库存,意味着种植结构将发生明显调整,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将调减。
为什么要“去库存”?
自2012年秋粮上市以来,由于连续3年的主粮供大于求,我国三大主粮政策性库存持续大幅度增加,到2015年9月底,2015度三大主粮政策性期末库存已达到2.3亿吨左右,其中玉米库存1.53亿吨,稻谷库存6900万吨,小麦库存也达到了1800多万吨。
过高的粮食库存,不仅加大了国家财政压力,而且将导致整条粮食产业链失调:上游的农民增产难增收,下游的加工企业成本高企,而中段的收储环节却仓容紧张。
去年底召开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2016年将实现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同时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为什么单单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库存压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库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库存,包括去老库存和新库存两种。对于老库存而言,主要是刺激下游加工企业收购国储玉米,那么2016年抛储价格应会相应降低,并且很可能会出台补贴南方粮食加工企业运费的政策;另一方面,就是当前进行调结构,减少玉米产能。
种植户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016年,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将获更多政策“关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那么,这一农业支持政策背后的商机是什么?
国家支持农业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这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虽然调减,但是国家依然扶持规模连片的种植大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他们一般素质较高,对市场比较敏感,对科技创新接受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在2016年,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将是政策“关照”的主体。
(杨思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