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源 · 手机版APP · 广告服务· 服务介绍· 投稿中心·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QQ群:大豆:52200431 玉米:60102854 食用油:48963353
 会员账号: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粮油信息网首页 > 粮油 > 行业资讯 > 正文

我要向中国粮油信息网投稿    


发改委罕见连发五文挺高铁经济 初露锋芒好戏在后头
中国粮油信息网  2016-08-05 07:27: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

  “高铁经济”已成为稳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

  自7月20日发改委就《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后,发改委官网连续5天刊登专家文章,力推“高铁经济”,打造中国“高铁经济生态圈”。

  发改委罕见力挺“高铁经济”

  如果说印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是一个“规定动作”,那么发改委连续5天发文力推“高铁经济”是罕见的“加码动作”,其打造中国“高铁经济生态圈”意图十分明显。

  记者注意到,这5篇文章的作者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有的侧重宏观经济研究,有的侧重行业产业,还有的来自咨询机构。例如,7月22日,《发挥高铁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一文作者为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7月25日,《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推动我国铁路网络的升级换代》一文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毛保华。7月26日,《积极推进中西部铁路建设,打造布局均衡的现代化国家铁路网》一文作者为铁一院原总工程师、勘察设计大师冉理。7月27日,《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铁路持续健康发展》一文作者为中咨公司交通业务部副主任朱军。7月28日,《加快构建现代铁路网,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一文作者为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李连成。

  发改委为何如此力挺“高铁”?陈东琪一语中的:“加快铁路建设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加有效投资、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有利于增加铁路有效供给,全面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也对记者表示,铁路建设带动城市建设,促进各行业发展,是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最佳选择之一,理应加大投资。

  高铁经济初露锋芒

  2015年,京沪高铁利润高达66个亿,让“力挺”高铁经济的各方底气十足。

  但这只是高铁经济中的一个令人鼓舞的个案,决策层力推高铁经济有更长远的谋划。对此,陈东琪直言,要“充分发挥高铁经济效应,形成对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支撑和引领。”

  他分析说,尽管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营时间还比较短,但高铁效应已明显显现,对沿线产业带和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培育,以及沿线地区人口流动速度提升和人口聚集,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记者梳理券商研报发现,高铁经济生态圈已经露出雏形,大体可以分为基建、机车、运输、高铁产业链各环节制造业、旅游等多个板块。

  其中,旅游板块受益高铁最为明显。多家券商研报认为,包括黄山旅游、九华旅游、峨眉山A、桂林旅游、三特索道等众多公司的业绩增长源于高铁。如兴业证券研报称,去年7月1日,京福高铁开通延伸黄山客源地,带动了黄山旅游的业绩大涨。

  这仅仅是高铁经济初露锋芒,其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好戏还在后头。

  “从京沪、京广高速铁路建成运营后前三年既有线和高速线客运量的变化对比来看,高铁建成后,既有铁路线客运量没有显着变化,相反高速铁路线的客运量却显着增加,其中京沪高铁线年均增长85%,京广高铁线年均增长50%,充分说明高速铁路对人口流动具有显着的诱增效应,使原先鲜为人知或知名度高但交通不便的中小城市(镇),因人流涌动和宜居环境,成为吸纳人口的热点,高速铁路建设正全力助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陈东琪说。

  正是如此,王梦恕对记者说,今年铁路投资将不止8000亿元,“十三五”时期依然是铁路建设投资的增长期。

(上海证券报)


作者:上海证券报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董艳雪    讨论:[粮油论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粮油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451-88003358 电子信箱:info#chinagrain.cn(请把#换成@)
网站简介 | 服务介绍 | 服务协议 | 广告服务 | 投稿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投诉 | 友情链接 | 手机客户端 | Sitemap | 联系我们
客服信箱:info#chinagrain.cn(请把#换成@) 入网咨询电话:0451-88001128 88001138
版权所有 © 2002 - 2018 中国粮油信息网 保留所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060616号 哈公网监备2301001131
腾讯QQ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投诉: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本站中文域名:中国粮油信息网.com 中国粮油信息网.中国

金农网群: 金农网| 农药 | 化肥 | 种子 | 农机 | 粮油 | 畜牧 | 园艺 | 果蔬 | 水产 | 富农网
二维码订阅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grai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