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对新形势下粮食流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赫山区认清形势、研究对策、把好方向,创新工作思路,跳出传统思维,释放粮食产业活力,全面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能力和水平。
培主体
由于农村大部分年富力强、有文化的劳力外出务工创业,粮食耕种基本上靠留守老人、妇女,原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种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各级党委政策愈发重视、扶持、培育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用现代农业的观念、思维和指导和抓好粮食生产工作。近年来,赫山区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39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67户,占全区播种面积的44%,新增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4家,带动了全区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水稻机耕、机收均实现100%,病虫害机械化统防统治率达88.7%,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0.1,逐步实现新型农民经营主体与现代化技术对接、与大生产对接,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夯基础
近年来,赫山区抢抓国家“粮安工程”、省粮油千亿产业升级版和“五扶工程”有利时期,积极开发项目、包装项目,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近6000万元,新建和维修改造仓库32栋,新增有效仓容6.2万吨,新建标准化厂房22栋,新上日产60吨以上精米线30条,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加快智慧粮库建设步伐,加强机械化运用,中储粮益阳直属库、小河口储备库率先在全区实现粮食出入库作业全程“收购信息化、保管智能化、监管可视化、操作机械化”,智慧粮库初见成效。兰溪粮食产业园建设正稳步推进,在产粮大县打造集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区,搭建粮食物流平台,计划投资10亿,将打造成赫山粮食产业集群。
扶龙头
赫山区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产业起步早、规模大。现有粮食加工企业20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但年产值过亿仅4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近年来,区委、区政策高度重视,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粮食加工和购销龙头企业发展,在龙头企业的项目立项、申报、审批以及土地征用、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积极开发项目、包装项目,主动争取上级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扶大扶强扶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鼓励优势企业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支持粮食收储企业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加工企业合作,培育以粮食购销公司和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库点为依托、以农村粮食经纪人为积极力量的粮食购销网络,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把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粮食产业链有机结合,推进优质粮源转化为优质产品,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树品牌
支持龙头企业以资产、品牌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联合、租赁、贴牌等措施,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项目,培育大米、食用油脂、饲料和综合加工等粮油加工业,采用先进的质量标准,组织开发和生产高质量的粮油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品牌建设,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各级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着名商标等,力争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地域、产业特色的粮油名牌产品。目前已有中国弛名商3个,省级着名商标5个,区域性知名品牌10多个,品牌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
强服务
大部分粮食企业设备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导致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辐射力还不强,支撑粮油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支柱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做粮食产后服务的“先行者”,积极建立产后服务中心,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场和农户”的集团形式,通过“二次结算”、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建立订单粮食利益分配机制,加强与家庭农场、种粮农户、农民合作社的联系,掌握他们的需求,实行预约收购、上门收购、提供粮食整晒场地等服务,确保农户增收、企业增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粮食收割、运输、收购、烘干结算等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拓宽粮食收储企业跨行业产业化协作经营模式,同时对国有粮食企业粮库进行功能改造,开展代储存、代烘干、代质检、代加工、代销售等业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何政 周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