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有消息称,经过长达十多年的谈判,美国首次获准可对华出口大米,这无疑是国际大米市场的一个重磅消息,未来大米贸易格局或被重构。
消息得到了中美双方的“官方认证”。美国时间7月20日,美国农业部在官网登出媒体公告,宣布中美双方签署“历史性协议”,为美国大米入华提供市场渠道。美国农业部秘书帕度更在公告中表示,“今天对美国农业,尤其是大米种植者和加工商而言,是个大日子。中国市场在当下已经有着很好的机会,未来的市场空间和潜力更是不可估量”。
而中国方面,则显得随意了一点,最官方的报道貌似就是商务部网站发布了驻牙买加经商参处的一篇通稿,通稿还写着“据彭博社网站7月20日消息”。
不同的重视程度是否反映了中美双方对此的态度?出口方面对着一个有潜力的大市场肯定雄心勃勃,而进口方则淡定多了。
不管怎么样,事情应该是敲定的了。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承诺开放大米市场,到了2013年后,中国更是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而美国虽然大米产量占全球不足2%,但出口量却低调地占到了11%,是除东南亚国家以外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在国际稻米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
不过,中美这两个全球贸易的“老伙伴”却没有在大米市场上有过什么来往。
此前,最大的障碍是两国间缺少植物检疫协定。BBC在报道中指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米设立了极其严格的检疫标准,以防止某些特定的美国虫害进入中国,破坏生态平衡。目前,双方同意加强检疫合作。
现阶段,国际大米出口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而在对中国这个最大的稻米消费国的争夺上,美国的参与,又将如何搅局?
从中国大米的进口总量来看,变化不会很大。美国农业部7月供需报告对我国2016/17年度大米进口量预估值达到500万吨,而我国海关总署去年公布的大米进口量仅为353万吨。两者的差距,是否意味着未来的增长空间?实际上,前者的估值一直高于后者。海关总署的数据,仅仅反映经海关进口的部分,而美国农业部的估算,应该包括了边贸等其他方式的进口。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估算数值也如此。在大米配额制度的限制下,我国大米进口总量不会有很大的增长。因此,美国大米是否对华出口,对我国粮食安全并没有影响——本来进口规模就不大。
换言之,蛋糕就是那么大,在分配上,或将有较大的变动,不过短期内原有格局不容易被打破。
实际上,美国大米在进军中国市场之前,已经成功进驻其邻国韩国和日本——两个同样以大米文化着称的国家,成为又一个“向爱斯基摩人推销冰块的范例”。
不过,当前美国想复制其在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仍然较为困难。一方面,尽管美国大米相对中国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同一品种的FOB价却高于邻近的泰国。考虑到运费和实际进入市场难度的影响,美国大米的价格优势会稀释很多。另一方面,如果要开拓中国的高端市场,出售包装大米,填补高端、小众的需求,也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不仅是泰国香米、日本越光米等老牌进口高端大米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近年我国一些有特色、品质优良的大米产区以及有实力的粮油加工企业,也正纷纷推出高端大米,如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等等。国内外商家针对中国高端大米市场的争夺战已经打响。
当然了,美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很强,美国大米要打开中国市场,还是有实力的。
首先,美国稻米的单产高,品质良好。美国水稻栽培始于17世纪,只有300多年历史,但水稻育种颇有成就。令人瞩目的是,在大米主产国中,美国是水稻单产最高的国家,达到6.06吨/公顷,比第二的中国高出26.2%
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美国主产区气候适宜,水土优越,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准高,而且美国的稻农享有高额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稻米生产。但在美国水稻增产因素中,来自品种的因素占46%,而来自播种、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则占了54%。
据农财网种业宝典介绍,在美国,种水稻是不插秧的,采用直播方式。据统计,美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约有2000万亩,稻农约有15000人,这相当于每人种1300多亩。其中,80%水稻地采用旱直播,播种机宽7米多,一天可播1000亩;20%水稻地采用水直播,一架飞机一天可播4000亩。
而由于对稻米品质的高度重视,大部分美国稻米米质优异,碾磨品质好、外观漂亮、食非常适合广大食米地区人们的爱好,在国际稻米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其次,美国各种农业协会非常给力。当年,美国大豆协会就是通过“创造需求”把大豆推销到中国的。
在转基因大豆大举进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人用大豆作为饲料,不少人用猪草喂猪,养殖周期达到一年,效率低。美国人发现了中国养殖业潜藏的巨大商机,于是,1982年,美国大豆协会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将一整套更有效利用饲料的方法教给中国人,非常成功地创造了巨大的需求。
如果说大豆的成功是把“梳子卖给了和尚”,没有需求创造了需求,那么,美国人要把大米卖给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稻米文化的国家,无异于要把“火锅卖给四川人”,把“老火汤卖给广东人”了。
显然,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美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国际需求就是农业的指挥棒。都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但当前,中国吃货们的“胃”,时常控制着美国农产品的“位”——大豆将取代玉米成为美国排位第一的粮食品种,加州等产区也因应中国需求种起了苜蓿。
面对中国市场,美国农民能否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呢?我们拭目以待。
毕竟,更多人为我们的需求操心,对中国来说并非坏事。只是,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要加把劲咯!
参考资料:每日财经新闻、农财网种业宝典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郑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