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今年托市收购预案的调整可以看出,国家有意弱化托市收购的主导作用,减少托市收购对市场的干预和引导,加快推动稻谷市场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市场化收购为主的转变。
5月18日,国家发布了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与上年相比,预案晚发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具体收购细则方面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总体看来,稻谷市场托市收购作用逐渐弱化,以市场化为主体的购销依然是稻谷市场长远发展的趋势。
市场利空逐渐消化
目前,稻谷市场整体处于青黄不接时期,新粮尚未上市,农户手中余粮基本见底,市场粮源供给主要依靠政策性稻谷拍卖。随着前期低价拍卖稻谷陆续进入流通市场,利空逐渐被消化,稻谷价格跌势放缓,部分地区价格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据中华粮网监测,5月22日,2015年产普通长粒早籼稻出库价:湖南益阳2300元/吨,江西南昌210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中晚籼稻市场2015年产陈稻出库价:湖南长沙2380元/吨,湖北荆州240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江西宜春2300元/吨,跌100元/吨;广东清远2140元/吨,跌40元/吨。
消费淡季持续,大米价格继续稳中偏弱运行。目前,大米加工企业开机率持续下滑,多数地区米企开机率不足40%,部分地区开机率甚至降低至20%左右,大米加工企业基本处于保本微利甚至略微亏损状态,库存消化缓慢,终端大米走货不畅,米企普遍以订单加工为主。
5月22日,普通早籼米批发价:广州3560元/吨,福州350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
普通晚籼米批发价:南昌3500元/吨,较上周下跌60元/吨;广州4300元/吨,福州3920元/吨,均持平。短期看,大米市场缺乏利好消息支撑,价格将继续偏弱运行。
托市收购细则调整
顺应稻谷收储制度改革的要求,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细则出现调整。
除此之外,托市收购细则还进一步优化了托市收购启动及停止条件,完善了超标稻谷的收储制度,增加了若干促进稻谷市场化收购的措施,明确了涉及托市收购任务的各级地方政府、中储粮等各方的职责。通过今年托市收购预案的调整变化,可以看出国家有意弱化托市收购的主导作用,减少托市收购对市场的干预和引导,加快推动稻谷市场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市场化收购为主的转变,稻谷托市收购的过渡期逐渐开启。
临储竞拍热度下降
受市场需求偏弱影响,临储稻谷竞拍热度下降,成交率持续低位徘徊。本周举行的两次稻谷拍卖,共计投放稻谷339.4万吨,实际成交28.6万吨,成交率约8.4%,成交主力依然为2013~2014年产政策性稻谷,周度成交量较上周减少6.4万吨。据统计,截至5月22日,今年政策性稻谷去库存量约520万吨,与高达1亿吨的累积库存相比较,稻谷泄库压力仍然较大。
新季稻谷产情良好
截至5月中旬末,南方大部分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早稻生长发育,但是江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出现分散性强降水,局部地区稻田遭受洪涝灾害。新季早稻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同期水平,目前江南和华南大部早稻处于分蘖拔节期,海南大部处于抽穗乳熟期,部分地区已成熟。全国早稻一、二类苗比例分别为13%和84%,与上周相比,一类苗比例降低8%,二类苗比例增加5%。
目前一季稻种植刚刚开始,东北地区一季稻处于出苗至三叶期,江淮、江汉、江南处于播种至三叶期,西南地区大部处于移栽至返青期,部分地区已分蘖。截至5月中旬末,全国一季稻一、二类苗比例分别为34%和65%,与上周相比,一类苗增加2%,二类苗减少3%。东北地区以一类苗为主,南方地区以二类苗为主。
短期看,稻谷市场缺乏利多支撑,加上需求淡季影响,行情整体难有大的调整。目前距离新粮上市还有1个多月时间,后期需重点关注新季早稻生长情况及政策性稻谷去库存情况。(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