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虽是国内小麦种植大省,但小麦单产与河南、山东等省相比,仍存一定差距;小麦创新性品种少,耕地质量与灌溉条件较差,施肥不够合理。以省农科院作物所汪建来副所长为首的我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在小麦种质资源创新、皖北和江淮稻茬区小麦种植模式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小麦专家团队几年来选育了皖科06290、轮选22、涡麦99、皖垦麦0901等小麦新品种,特别是轮选22在江淮稻茬区种植中,抗小麦赤霉病效果明显。 ”王建来告诉记者,小麦专家团队每年还引进、筛选20个丰产、稳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其中济麦22、淮麦22、山农20等品种在我省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针对淮北旱茬小麦、沿淮稻茬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品种选择及技术配套问题,省小麦专家团队在筛选出适宜不同地区、不同茬口的高产稳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开展主推品种的适宜播期、适宜密度等配套技术研究,并通过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运筹肥水与化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机农艺结合等技术集成,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形成保障目标产量的“品种+技术”模式。
“我省稻茬区小麦种植面积仅次于江苏,常年种植面积约1800万亩,但过去该区域小麦平均产量只有300多公斤。 ”汪建来说,我省稻茬区水资源丰富、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小麦生产,小麦增产潜力很大。安徽农业大学黄正来教授牵头负责的沿淮江淮稻茬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经过数年攻关,集成创新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小麦示范区和辐射区最高单产已达550公斤以上,稻茬区小麦平均单产每年递增10公斤。
“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小麦产业体系下一步主攻方向。 ”汪建来告诉记者,过去小麦技术攻关偏重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并不太注意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水资源的承受压力。现在,我们已经逐步转变小麦高产攻关方向,更加注重肥水的高效利用,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集成推广小麦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
(喻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