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晚上11点,随着最后一辆运粮车的回来,陵城区德强农场的1.05万亩小麦全部实现颗粒归仓,而这场浩大的麦收战役只用了1天时间。“是大数据帮了大忙。”德强农场总经理冯树强说。
德强农场的管理模式更像一家工厂:建有省内唯一正式运行的大田农业物联网,有信息中心、泵站监测、时针式喷灌机监测、气象站、视频安全监控和墒情监测6大系统,构建起了水网、电网、路网、林网、信息网“五网一体”的现代农场体系,信息中心作为中央控制平台,直接“链接”省农科院,并对其他5大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几天前,我们就开始对小麦和土壤水分进行监测,今天,小麦含水量降到14%以下,达到最佳收割标准,可以直接入仓。”冯树强说,“而且我们对农场田间道路、收割路线等进行最佳设计。比如南许村南那块400亩的麦田,按照原有的田间道路,在收割时需要2辆运粮车绕村把小麦运到储粮点。而经过数据分析,如果把其中一块麦田开辟为临时通道,变绕行为直达,只用1辆运粮车就能满足需求,而且速度还能提升30%。”在这种优化设计下,整个农场投入的运粮车从去年的214辆减少到今年的180辆,加油车比去年减少2辆,质检、过秤、入库、导引等服务人员数也比去年减少18%。
“大数据甚至计算出地里作业人员用餐时,吃包子比吃馒头和炒菜平均节省7.6分钟,因此今年麦收工作人员的三餐全是包子,大家都管这叫‘战斗包’。”冯树强打趣地说。至于加油车、维修人员如何布点更科学,质检、过秤如何协调才能让小麦最快入库等,大数据都给出了精确答案。
去年,万亩小麦收获用了2天半,今年仅用了1天,麦收总成本降低了20%以上。“今年麦收的数据都进行了收集,经过精确计算分析,相信明年我们的效率还能提高。”冯树强说。
(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