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人需要标准,判断一个新品种的好坏也一样,观察玉米的株高、穗长、行粒数、粒色、糯性等标志性状就是我每天的工作。”刚从试验田回到家中的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主任傅同良说。
《贵州玉米育种》《玉米科学》《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傅同良家中的书柜里,装的都是和玉米相关的书籍。早在20年前,这位刚刚入选2016年“贵阳榜样·时代先锋”先进人物的“农民专家”就和玉米结下不解之缘,共主持育成19个玉米新品种,在南方13个省(市、区)推广种植230多万亩,平均每亩比原种普通玉米增收1000元以上,累计为农民增收23亿元,被誉为“贵州的袁隆平”。
“一粒种子造福世界。”傅同良认为,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专注并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糯玉米就是他选择的农业科研突破口。
为何会选择糯玉米?傅同良认为,贵州山势险峻,蕴藏着丰富的糯玉米品种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糯玉米潜在的需求量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且当时全国对于糯玉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方向既定,说干就干。育种工作首先需要优质种源。为此,20年来,傅同良深入贵州80多个县的农村,徒步在山区行走数万公里,收集发掘具有贵州优势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5000多份,这些成为他开展科研工作的宝贵“家底”。
培育一个新玉米品种,需要六至八年时间,还得不断观察和收集数据。每年7月,夏日炎炎,是玉米授粉、杂交和观察品种的最好时机,傅同良常常在密不通风的玉米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汗水湿透衣服,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他戏称为“在玉米地里洗桑拿”。
为缩短育种进程,傅同良来回辗转于贵阳、海南三亚、云南元江等地,利用各地的气候日照温差,对种子进行加代繁育,哪里最热就到哪里去。对别人来说,在毒辣的日头下工作是种煎熬,可傅同良却乐此不疲,觉得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要提高产量、获得好的收入,除了有良种外,还得有科学的种植方法。在深入研究农作物的同时,傅同良还大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及实用技术,走村串寨向农民讲解糯玉米种植技术。
10多年来,傅同良在贵阳及周边地区主持引进并推广水稻新品种190多万亩、玉米新品种220多万亩、油菜新品种7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4亿多公斤、油菜籽900多万公斤,培训农民10000人次以上。
科研需要储备,更需要超前。在傅同良看来,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在于机械化,他又开始培育适应机械化的糯玉米品种。
“研究玉米是一项没有止尽的工作,无论是在整理过去手稿中的发现,还是新的变种,都会让我着迷。”傅同良说,他决心继续在研究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的路上走下去。
(陈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