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印江自治县的洋溪大米备受网民青睐。该县罗场乡罗场村的农村淘宝服务站,腊月间便在网上销售9吨洋溪大米。
“除了洋溪大米,牛肉干、红薯粉等当地特色产品也颇受欢迎,仅腊月,网上销售总额达4万多元。”村淘“掌柜”徐伟笑着说。
正月初五,记者看到,罗场村农村淘宝服务站里除了堆积如山的大小包裹,货架上还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酸玉荷、梵净蘑菇、牛肉干等10多种当地特产。
“目前我请了3个人,主要负责跑市场和宣传等,同时还把当地的一些农特产品、手工品等收集起来,在网上进行统一销售。”徐伟说,今年他的目标是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卖”出了好彩头,也“买”出了好成绩。随着农村电商的风生水起,农村群众的思维与生活方式悄然改变。
徐伟告诉记者,农村淘宝越来越受村民欢迎,很多村民都选择在网上购买年货,腊月村民网上购物成交额达7万多元。
“我这次结婚,在农村淘宝购买了3万多元的东西。”罗场乡李家村的李雪艳告诉记者。李雪艳将于正月初十举办婚礼,她通过实体店看,再上网对比,空调、冰箱、热水器等嫁妆全都在农村淘宝店购买。
就在买与卖之间,农村淘宝用一条无形的“网路”,将城市与农村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打通了网货下乡的新渠道,也为农产品进城开辟了新通道。
近年来,铜仁市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依托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战略先机,实现了电子商务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2014年底,铜仁市携手阿里巴巴在铜仁高新区成立全国首个农村淘宝市级运营中心。
一场农村淘宝风随即刮遍黔东大地。各区县将农村电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培训并招募电商人才,成立农村淘宝服务站。目前,全市农村电商服务站已达500个。
该市的目标是用两三年的时间,建成200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覆盖80%以上的乡村,实现“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解决农村买卖难,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