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吉林考察时表示,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排第一位的是要保障粮食安全。温家宝表示,农民关心三件事,一是粮价要不断提高,二是农资价格要保持基本稳定,三是种粮直补再多点,国家会继续逐步提高玉米(资讯,行情)收购价(吉林是玉米主产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的确,粮食安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其中,国储粮的角色值得关注。在为了粮食安全而提高粮价、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国储粮系统凭借国家财政补贴的支持,以保护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原粮,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今年夏粮收购为例,国家收购价每公斤提高了两角钱。不过,在保护价因素之外,商品粮市场的最终价格是决定原粮价格的基础。当通胀预期或者成本拉动因素带动商品粮市场价格上升时,原粮价格就会上涨。而原粮市场价格受商品粮价格带动、高于市场低迷期制定的国家保护价时,国储粮就可以考虑退出原粮收购,或者必须以与市场同样高的原粮价格,才能收到粮。
整体而言,为维护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储粮的重要职责主要体现在,在价格低迷期以保证农民实现一定利润的保护价收购原粮。不过,近来,国储粮系统开始大举进入商品粮加工和贸易领域。除了已经在中国北方建有面粉加工企业,中储粮在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支持下,近日建立了三河米业项目。根据有关报道,这仅是国储系统进入商品粮加工和贸易领域的开始。
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现象。以国储粮系统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所拥有的巨大的原粮收购、仓储、运输等方面的规模,而且不以营利为目标,一旦大举进入商品粮加工和贸易流通领域,将可能形成巨大的垄断势力。而且,恰恰因为其在财政补贴下的非营利机制,完全有可能会以大规模的无视成本价的商品粮投放,这会扭曲商品粮市场价格,打乱市场内在的价格规律,并且对市场上的其他中小商品粮加工和贸易企业形成不利影响。如果让国储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商品粮市场形成垄断势力,就直接违反了2004年以来的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原则,与市场主体多元化相违背。届时,农民利益、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国家的粮食安全,都可能受到影响。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在东北的大豆(资讯,行情)和玉米收购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这种迹象。
因此,我们对国储系统在商品粮加工和贸易领域所具备的垄断市场的能力,尤其需要小心。商品粮价格的涨跌是发现社会通胀水平的关键指标,宏观管理需要仰仗它的市场真实价格水平,管理经济管理民生。多年改革的历史已经明确显示,粮价的上涨,除了特殊灾年,基本都属于成本推动型和全面通胀来袭前的价格补涨。一个不按成本利润原则、不按市场规律经营商品粮加工和贸易的 “巨无霸”,完全有可能会延误市场价格在商品粮领域的正常传导,不利于价格信号的生成,从而不利于宏观经济调控。一个市场化的商品粮价格形成机制对宏观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坚持2004年以来的粮食加工流通领域改革方向,积极向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国投资资本等多元化主体开放市场,尤其要防止新的(不按市场原则经营的)国资垄断性粮食加工流通企业形成,比如,国储粮系统的商品粮加工和贸易企业。
(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