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信息高度发达,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无处不在的信息之中。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手机、互联网等等媒介,人们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就可以获得政治、经济、军事、国内、国际等想要知道的所有信息。人们从信息中获益匪浅,信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粮食是人类生存必须物质,信息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两者对人类生活影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就信息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很大程度上是在信息的引导下进行的。信息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信息引导粮食生产。我国农村现在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计划经济时期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种植农作物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农民具有高度的种植农作物的选择权。政府的农作物种植计划,对农民仅仅是参考。而农产品的流通,也不再是征收,而是农民自愿。在农民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新形势下,农民种植什么,种植多少,主要是依靠市场信息来决策。我国取消粮食统购统销之后,自2004年以来实行的目标粮食价格,即粮食最低收购价就是给农民生产一个明确的信息。每年新季的粮食种植之前,国家都会及时公布粮食最低收购价,其目的就是引导农民生产。国家逐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也是为了调动农民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生产的粮食不愁销,现在如果生产的粮食不适销对路,农民就不可能卖出好价钱。所以,当今的农民十分关注市场畅销的粮食品种信息,什么品种好销,就改种什么品种。一时期以来,我国南方农村种植大量的“米不养人、草不养牛、糠不养猪”的“桂朝”稻谷,由于高产农民就是不愿意舍弃。在粮食市场放开后,由于其营养价值低,失去了市场,农民自然而然地放弃了。现在,在我国南方多省,想要找到易于长期储存作为储备粮的普通杂交稻都很困难。在我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年产粮食百亿斤的湖北省襄阳市,优质稻的面积已经高达97%以上。再过一两年,可能见不到普通杂交稻的影子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如今优质稻的产量与普通杂交稻差不多,但比普通杂交稻的售价每市斤高出一毛、甚至几毛钱。
信息引导粮食消费。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 4382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新时代,除了少数贫困人口外,人们对于粮食消费的选择性日益突出。吃什么粮食、怎样吃?人们大多是从信息中获取知识。改革开放以后,粮食消费不再受计划指标的限制,人们纷纷购买加工精度高的大米、面粉。后来,专家告诉人们,原粮食加工精度越高,营养价值越低,还可能产生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人们获取这一信息之后,自觉不自觉地在精加工的粮食中添加粗粮,或者购买加工精度不高的、诸如糙米等粮食。更多的人则是选择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粮食产品。
信息引导粮食流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流通,特别是国家储备以外的粮食流通,主要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为数众多的粮食经营者,时时处处关注着粮食市场信息。什么时候购进粮食、购进多少粮食,以什么价格购进,以什么价格售出、什么时候售出,都有赖于粮食市场信息。现在大凡从事粮食经营的业主,不约而同地都购买电脑,都有专业人员研究粮食市场信息。随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经营思路,谋划新的经营策略。
信息具有两面性,积极的方面值得充分肯定。但是,信息的特征表明,信息也可能带来消极的方面。对于粮食市场信息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信息的滞后性容易误导粮食生产者。虽然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市场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有文化、有知识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3860”(妇女、老人)人员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十分有限。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滞后性,对于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人来说就具有误导性。如某一种商品畅销的同时就暗藏着跌价、滞销的可能性,而一般人员是看不到的。如近几年出现的绿豆、大蒜、棉花等等,高价位着实让一些人大赚了一把,可是后来有不少人却亏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我国农村现在的粮食生产者素质,决定了他们很难应对信息的滞后性。对于他们来说信息的“不对称性”,有意无意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损失。在我国粮食产品中,有一些品种,不如糯稻米一时畅销,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大量种植,结果销不出去。去年,安徽安庆市农民种植糯稻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收成,糯稻卖价最高达到每公斤3.5元。好的收益刺激了农民种植热情,今年安庆市糯稻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左右,预计总产近40万吨。可今年早已进入糯稻收获季节,粮商却不再上门,偶尔有来收购的,收购价每公斤只有2元左右。一些糯稻仍然留在大田中,随着冬季的来临,出现雨雪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样,就很有可能让到手的粮食因雨雪的影响而在田中腐烂。
信息的真伪性容易误导粮食消费者。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有真实的,也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在互联网高达发达的时代,由于信息传播审查制度上存在的缺陷,不少人以发布耸人听闻的所谓热点信息为乐。只要道听途说一点信息,就煞有其事的加工,不负责任的发布。结果导致不少人上当受骗。
伪信息对粮食消费者的误导,在近几年有不少的案例。2003年我国粮食减产之后,有一些人夸大其辞,大肆散布我国出现了粮食危机,如果不抢购、储存粮食,将带来食不果腹之忧。尽管政府告诉国人国家会保障粮食供应,但不少人听信谣言,社会上出现抢购粮食的风潮。城镇人口一家,少则购买一至两个月的粮食,多则购买半年多的粮食。面对汹涌的抢购粮食狂潮,国家很快向市场投放了大批粮食,结果粮食市场价格迅速得以平静。大量购买粮食的人家不仅经济上受损,而且存放在家中的粮食不是长虫,就是发霉,苦不堪言。
面对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今年我国粮食市场风平浪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发布了正确的粮食市场信息。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及时发布了我国今年粮食生产有望获得“八连增”、国家粮食发布了我国粮食库销比高达40%等信息,人们看到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心中不慌。
信息的层次性容易误导粮食市场。信息来自什么层次,决定着信息的质量。一般来说,高层次、权威部门的信息,是质量比较高的信息。越往低层次的信息,质量就越差。对于粮食市场信息来说,来自国家粮食生产、流通等主管部门等高层次的信息,就是质量比较高的信息。据此研判粮食市场走势,就会得到比较正确的结论。
信息的层次性误导粮食市场的现象,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屡见不鲜。虽然我国早已经实行“政企分开”,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但是,有的地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却或多或少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指手画脚。以不适当的价格收购粮食,又以不适当的价格销售粮食,导致企业经营亏损。有的研究机构,或者有的期货公司等,出于各自目的故意发布一些错误信息,或者模棱两可的信息,导致有些粮食经营者盲目跟进,或者大量采购粮食,或者大量抛售粮食,导致局部地区短时期内粮食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不仅这些经营者受损,也造成局部地区粮食流通混乱局面。
要保持粮食流通正常进行,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国家有关部门就要及时发布粮食生产、价格、购销、库存等信息,以便社会各阶层甄别。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从正确的渠道及时获取信息,认真分析、利用信息,让信息成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流通正常进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