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源 · 手机版APP · 广告服务· 服务介绍· 投稿中心·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QQ群:大豆:52200431 玉米:60102854 食用油:48963353
 会员账号: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粮油信息网首页 > 粮油 > 行业资讯 > 正文

我要向中国粮油信息网投稿    


迟京涛: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粮油信息网  2013/8/29 9:23:45   来源:中国粮油网   【

   人物简介:迟京涛 毕业于装甲兵工程学院车辆与机械工程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EMBA,高级经济师。历任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兼中国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兼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但我国粮食进口也在波动中不断创出新高,2012年,谷物加大豆进口超过7200万吨,大豆等品种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粮食供给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而城镇化方兴未艾,食物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在此新形势下,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不仅必要,而且具备条件,同时,要防范和管理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
  
  一、要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应坚持全球视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首先,需要说明我们理解的“粮食”概念,作为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我们承诺的粮食安全中的“粮食”概念指“谷物”,我们理解,这就是粮食安全的 “底线思维”,但从国内的角度看,可能需要将粮食安全的概念进一步放大,即不仅包括谷物,还要包括油脂油料、肉、糖、乳品等主要的食品和食品原料,主要有两个考虑,一个考虑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消费结构在升级,粮食的消费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另一个考虑是因为不同品种之间的替代性比较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需要统筹考虑多品种。
  
  (一)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满足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2004年,我国还是农产品净出口国,不到10年时间,受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影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但是动物蛋白(肉、奶等)、植物油、糖消费增长,带动对大豆、玉米棕榈油等大宗商品消费的增长,虽然我国粮食从2004年以来已经实现了“九连增”,但国内供给并未能实现与消费同步增长,2011年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2年,我国进口5,838万吨大豆,1,397万吨谷物,1,052万吨植物油,如果加上其他进口的油料、食糖、肉、乳品等食用农产品,我国进口的粮油食品接近1亿吨,占国内消费量接近13%,如果由国内生产,至少需要6亿亩耕地,反映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了。
  
  展望未来,我国消费升级还将继续。考察消费习惯与我国接近的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轨迹,我们预计,我国的消费结构将在2025年左右才能进入成熟期,趋于稳定。我国粮油食品的消费增速在放缓,但在未来的十多年里,粮油食品消费还将继续增长。
  
  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同于美洲和澳洲,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式的人多地少,而美洲和澳洲是典型的人少地多,我国的工业区、农业区和生活区是重叠的,都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而如美洲的美国是分开的,这就决定了我国保障农产品供给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既要面临水土资源不足的资源压力,还要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资源禀赋决定我们没有能力依靠国内资源完全满足需求增长,可持续发展也要求我们不能过度使用现有资源,我国未来的粮油食品供求缺口还将继续扩大,主要缺口依然集中在动物蛋白、植物油、糖消费增长带来的相关品种上,比如大豆、植物油、玉米等,我们初步预计,未来的油脂油料、谷物、食糖、原奶等农产品的供求缺口将达到2亿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20%左右。当然,存在缺口并不意味着就进口这些产品,比如可以进口些肉来替代玉米和大豆。
  
  因此,未来我国农产品的供给需要进口来弥补,需要坚持全球视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保障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
  
  (二)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满足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也是具备条件的。
  
  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是对全球粮食供给能力的分析,即“全球粮食够不够”,另一个问题是全球粮食出口是否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如果受到影响,“我们会不会有钱也买不到”。
  
  1.关于第一个问题。
  
  近年来,全球粮价上涨,引发全球对“粮食危机”的担忧,但其实,所谓的“粮食危机”,不是全球粮食出现了实质性短缺,而主要是高粮价对一些低收入国家带来冲击,更多表现为贫困问题。虽然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要大大低于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但仍然刺激了供给,有效应对了需求增长。。2006年以来的较高粮价对全球供给的刺激作用已经显现出来,目前,全球粮食供求进入新一轮相对宽松阶段
  
  展望未来,全球仍有较多的土地和水等有形资源,更重要的是科技进步、投入增加、制度变革带来单产提高的无形资源,过去50多年,全球谷物产量增加的80%以上贡献来自单产提高。
  
  另一个影响全球粮食供求的重要因素是生物能源,现在看,以美国玉米燃料乙醇、巴西甘蔗燃料乙醇为代表的能源和粮食互动关系已基本稳定下来,全球粮食生产及贸易市场已消化了这一因素。美国玉米燃料乙醇产量已经达到140亿加仑,接近150加仑的目标,其发展燃料乙醇并未影响玉米出口。巴西燃料乙醇增长很快,但食糖产量和出口量增长也很快,食糖出口已经占全球市场40%以上份额。
  
  我们认为,在合适的价格刺激下,全球供应潜力可以适应需求增长。
  
  2.关于第二个问题。
  
  全球农产品贸易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分散,全球的供给结构更加稳定。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大国,其农业建立在出口基础上,粮食物流、中转设施均为出口设计,粮食离不开出口,粮食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已经形成互相依存关系,粮食出口大国限制出口的可能性较小。
  
  从历史经验看,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贸易禁运,但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最近的一次是,1980-1981年美国为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对苏联粮食禁运,结果是完全失败,之后30多年来,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均未发动粮食禁运。2006年以来,全球担忧“粮食危机”,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但是,我们发现,出口大国并未限制出口,限制出口的国家均为进口国或出口小国。因此,未来即使粮食出口大国再出现限制出口情形,结果可能是我们依然可以进口,只不过进口粮食的价格比较贵。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满足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具备条件的。当然,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考虑到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有个品种选择问题,谷物品种,特别是作为口粮的稻谷小麦,应该基本是国内自给的。
  
  二、有效防范和管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给国内粮食产业和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一定会给国内粮食产业和市场带来不利影响,但我们不需要讨论要不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而是要讨论如何应对和管理可能的不利影响。
  
  我们分析,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时,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应对低价农产品对国内粮食产业的冲击,二是如何保证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三是如何保障国际采购供应链的稳定。
  
  (一)如何应对低价农产品对国内粮食产业的冲击
  
  目前,农产品进口出现一个重要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即农产品进口不是因为国内供给不足,而是因为国内农产品竞争力不足,表现为国内的价格比较高,这是中国农业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2012年我国三大谷物国内供给并不缺,但我国进口了1100多万吨大米、小麦和玉米,这里面当然有一些品种调剂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国内价格比较高,而进口农产品价格比较低。更突出的是食糖,2012年国际市场的食糖加上50%的配额外关税,17%的增值税,进口到国内仍然有利润空间。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展,结果就是未来我国不缺也会进口,或者是进口量会超过国内供求缺口,配额可能都挡不住进口。不必要的进口的持续增加,将不仅冲击国内农业生产,而且将使加工国产原料的企业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如果政府进行“兜底”收购,又必将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实,目前出现的进口农产品冲击国内粮食产业问题,主要不是我们“主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带来的问题,而是我国农业竞争力出问题导致的“被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带来的问题。其中,托市收购和临储等政策不能适应形势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008年以来,我国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价格逐年提高,政府确定的收购价格成为市场底价,逐渐高过国际市场价格,国内已经成为“价格高地”。在近年来国际市场供给受高粮价刺激而增加,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价格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峻。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除了通过各种途径降低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竞争力外,可能需要对我国的托市收购和临储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我们有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不再提高托市和临储收购的价格,或者尽量少提高,这样可以打破市场对托市价格逐年提高的预期,让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不让国内市场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价格高地”,有效减缓进口压力。同时建议研究进行差价补贴的可行性,设立一个能使种粮农民获得一定的收益的“保护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托市和临储价格,则启动托市和临储,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托市和临储价格、低于“保护价格”,则不启动托市和临储,而是将市场价格与保护价格之间的差额直接补贴给农民。
  
  第二,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托市价格,还需启动托市收购或者临储时,我们建议对这些政策性业务进行市场化运作。具体做法是,继续坚持“政府委托、市场运作、权责明晰、自负盈亏、适当补偿”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化流通和加工企业的仓储、加工优势,由国家设立参与企业的条件,让符合条件的流通和加工企业都能参与竞争。这样就将国家粮食政策性业务变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由企业来竞争提供,既有利于降低财政支出,也可以提升政策的执行效率,最大程度提高市场的竞争性,为市场化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如何保证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手段来实现。一是具有市场化的大企业,在需要稳定市场时,只要几个大企业发挥行业自律,就可以达到目的。另一个是维持充足的储备,但如果国家战略储备规模过大,成本将很高,可以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国家储备政策进行丰富和完善。具体建议:
  
  第一,在战略储备之外,发挥市场化贸易和加工企业的仓储资源和能力,建立适度规模的商业储备。具体操作办法是,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保持一定量的库存,该部分库存可随时按照国家要求进入市场进行调控,商业储备的设施、日常经营管理都由企业承担,国家给予适当费用补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还可以大大节约储备成本。
  
  第二,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优势,建立适度规模的成品粮储备。目前,国内粮油加工行业产能相对过剩,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行业这一特征,在需要抛售成品粮油来稳定市场时,委托包括中粮在内的、拥有较大产能的市场主体来执行,给予适当的加工费补贴,并以加工厂为主体建立适度规模的成品粮油储备。
  
  (三)如何保障国际采购供应链的稳定
  
  第一,全球供应链战略。可以借鉴日本等国家和国内能源行业的成熟经验,在利用全球资源过程中,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粮商,建立全球粮食贸易网络。
  
  第二,进口品种多元化。比如适度进口畜禽产品:目前国内粮食供求缺口主要是饲料粮的缺口,我们在直接进口玉米、饲用小麦和大豆等饲料原料的同时,可以考虑适度进口猪牛羊肉等饲料转化产品,以缓解饲料原料进口压力,还可以减少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再比如,维持大米和小麦适度进口,既是品种调剂需要,也可维持稳定的国际贸易渠道、以备不时之需。具体到某个品种上,也需要开辟不同进口来源,以分散进口风险。

(中国粮油网)


作者:中国粮油网    来源:中国粮油网     编辑:丁宁    讨论:[粮油论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粮油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451-88003358 电子信箱:info#chinagrain.cn(请把#换成@)
网站简介 | 服务介绍 | 服务协议 | 广告服务 | 投稿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投诉 | 友情链接 | 手机客户端 | Sitemap | 联系我们
客服信箱:info#chinagrain.cn(请把#换成@) 入网咨询电话:0451-88001128 88001138
版权所有 © 2002 - 2018 中国粮油信息网 保留所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060616号 哈公网监备2301001131
腾讯QQ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投诉: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本站中文域名:中国粮油信息网.com 中国粮油信息网.中国

金农网群: 金农网| 农药 | 化肥 | 种子 | 农机 | 粮油 | 畜牧 | 园艺 | 果蔬 | 水产 | 富农网
二维码订阅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grai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