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已失去粮食生产、竞争的优势,粮食问题面临新的挑战。21日,中日30余位专家齐聚南京,出席江苏省社科院第21期经济研究报告会,围绕我国未来如何应对粮食问题,共同研讨对策。
江苏省社科院农发所所长包宗顺在会上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翻了一番,但与此同时,粮食领域也面临种种困境。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12年增长,但由于收储价格受到干预,不服从市场规律,我国粮价与国际粮价严重背离,直接导致了粮食进口量猛增、国产压库等严峻问题,使粮食出现产量、库存量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奇特现象,再加上量价齐增,目前我国粮食现状可以说是“四位齐增”。
“国际与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巨大差距导致国内粮食库存压力不断增大,这对我国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包宗顺分析,“国内粮食价格提高的空间逐渐收窄,农产业生产面临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比较效益下降,导致‘谷贱伤农’。”据数据显示,今年3月,国内玉米库存达到2.5亿吨,一年的库存费用大约为630亿元,然而积压库存在粮食拍卖中的却出现成交率低甚至为零的情况。在江苏,2015年来,种粮收益明显下降,2016年全省小麦亩均净利润、现金收益较上年减幅分别高达227.48%和43%。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包宗顺提出,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位齐增”的现状亟需破解,政府应调整、完善粮食收购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创新农业规模经营,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推广托管代种、联耕联种的社会化服务,开展政府向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社会服务试点,建设区域型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等。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部资源经济学系教授伊藤顺一参加了此次会议,对解决亚洲农业的实际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交流。他指出,经过大量研究,数据显示,亚洲国家过去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以中国为例,收入在十几年内翻倍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多、要求更高,但随着经济的繁荣,农业就业人口却不断下降,粮食自给率降低,土地规模出现缩减,农业GDP占比下降。库存积压,进口量大,“中国并不是个例,亚洲国家目前普遍面临着这一发展困境,这一状况很类似于几十年前的欧洲”,伊藤顺一指出,“当时欧洲得以解决国内积压库存的困境,一是依靠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二是向国际市场倾销农产品,但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似乎很难做到”。
伊藤顺一分析,中国农业生产规模较低,土地生产率较高,为改变“三量齐增”、“谷贱伤农”的现状,就必须扩大土地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指出,现阶段,政府可通过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来扩大土地规模,这就需要促进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据伊藤走访江苏苏南、苏中、苏北300个村庄的调查数据显示,苏南的土地流转率、农业劳动力人均GDP收入最高,苏北最低,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影响,据数据统计,苏南的100个村庄里,土地股份合作社高达六十多家,而在苏北,100个村庄里只有十几家。“通过增加土地股份合作社来促进农业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或通过政策调节,促进农业生产集中于劳动生产率高的农户,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会议中,伊藤顺一根据日本及欧美各国的经验总结,对我国及江苏粮食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会上,各位专家对我国及江苏的粮食发展问题及应对对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专家们一致表示,除了对自身的政策进行完善之外,亚洲各国应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共同努力,对东亚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促进中国及亚洲的粮食、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