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日前查获102袋走私进入境的“塑料大米”,但多家西方媒体近日将矛头指向中国。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官员驳斥称,没有任何证据说这批“塑料大米”是“从中国走私过来的”,外媒的报道纯属泼脏水,意在抹黑中国。
戳破“塑料大米”的谣言,几乎不要什么智商成本,大概了解下市场行情就可以:国内就算是最便宜的PVC塑料,成本也比大米贵近一倍的价钱。加上掺色、抛光、打磨……恐怕没等到“塑料大米”出炉,“造假者”就已经血本无归了吧。
中国的塑料厂家最低生产标准是一吨。这是常识。而新闻称,被查获只有区区2.5吨“塑料大米”。牙缝都塞不满的产量,还要冒着穿过大半个地球去走私的极高风险,这在逻辑上成立吗?而且,“塑料大米”的塑料属性,决定它是遇水则浮、闻之串鼻、百嚼不烂。把这种东西投入市场,确定“不法分子”是和钱有仇?
遗憾的是,调查“塑料大米”的真相还没穿上鞋子,西方媒体把它和中国挂钩的谣言就满大街乱跑了。此情此景,似曾相识。
2015年,有印度尼西亚媒体报道,印尼市场出现疑似从中国进口的“塑料大米”。然而,据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回应,自2008年以来,我国就未对印尼出口过大米。这样有据可查的一句话,让造谣者不攻自破。事后,印度尼西亚总统也呼吁各方在调查报告出来前保持冷静。
一年时间,从亚洲到非洲,“塑料大米”的黑锅隔着印度洋都要追着让中国背。其中,一些西方媒体成了推波助澜的急先锋。然而,自诩为现代新闻传媒鼻祖的西方媒体,在报道“塑料大米”事件中,却犯了极不职业的低级错误。比如,这次的尼日利亚“塑料大米”事件中,在尚不清楚查获的大米来自哪里之时,西方媒体遂引用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官员“怀疑说”,就把矛头指向中国。这种无视“5个W”新闻基本体系的媒体言论,只会让真相背离。
但仔细想来,西方权威媒体炮制这种造谣报道,免不了有祸水东引的动机。去年,印尼“塑料大米”事件中,就给当地带来了恐慌,造成大米价格出现波动,更在中印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上释放了不和谐的杂音。
而这次尼日利亚“塑料大米”事件,和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时间上的重合。这就不由让人有想象空间。
众所周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期间,一系列农业政策出台,政策调整也都指向三农。先站在宏观层面看,我国有能力给国民提供充足、安全的粮食,粮食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国外进口逐渐成为现实;再微观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最近又有斩获——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上生长的海水稻,经过袁隆平带头攻关,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中国水稻再攀高峰。这两个角度都表明,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在了自己手中。而中国的优质大米,更将滋养着这个勤劳善良的民族。
“塑料大米”的炮制者及背后的指挥人,眼红于这种中国福祉的强大。它们从自己既得利益角度出发,用“曲线打击”的方式,来影响中国粮食的名誉,给中国粮食碗里掺沙子,意图搅乱国际粮食市场的正常秩序,好浑水摸鱼。这种做法,注定就如那些“塑料大米”般一样没有市场。
(未来网)